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当代文艺应积极塑造中国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无论是坚守传统视野还是拥有世界眼光,中国当代文艺最不该放弃的还是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只有脚踏中国大地,怀揣中国梦想,应和着国人的实践步伐和时代的进步要求,着力表现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力量之美,才是当代文艺的根本使命和终极旨归。中国当代文艺主动而自觉地走向中国形象塑造,显然已不再是外在要求,更成为一种精神期待和审美诉求。
    “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对于一名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把创作和作品视为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以感人、深刻、蕴藉的创作实践诠释文艺的使命,用生动、伟大、优秀的作品不断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在中国国家形象作为“软实力”日益凸显的今天,当代文艺作为国家形象的有机组成和重要途径,应从时代的高度和“中国形象”的角度捕捉与俯瞰现实,自觉参与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整体建构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一概括给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基本方向和大致路径。
    文艺实践塑造中国形象,是中国整个国家形象构建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文艺”这一命名本身便直接决定了其必然要在“当代性”的视野中完成对中国国家形象自觉而非自发地、主动而非被动地、全景而非局部地构建和塑造,以此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气派。中国当代文艺自觉走向中国形象塑造,这既是中国文艺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艺日益成熟和趋于理性的显著标识。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从中国实情出发,从当下现实出发,从灵魂深处出发,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触,创作出更多能够传播当代中国道德观念和美丽梦想、体现中华文化内在品格和精神风貌、反映中国人审美需要和价值追求,以及塑造中国形象、唱响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艺术作品。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基本路径大致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落地生根、“接上地气”。中国当代文艺“接上地气”,首先是指扎根中国大地,接上中国大地之“气”。这是中国当代文艺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是中国文艺的灵魂和命脉。正是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中国人经历着、讲述着、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和梦想,代代永续,历久弥新。中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俯下身子、沉下心去,走入生活,走近内心,把中国人的艺术抒写、中国梦的形象描述、中国情的审美传达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和灵感中心。一味地迎合“他者”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去追求所谓的“文化对话”或者“文化全球化”,而完全脱离中国的语境和民族的根基,难免会把中国文艺引入误区和极端。中国当代文艺“接地气”,必然要求艺术家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生活实际、生存现状和生命考索。毛泽东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不能接上这个“地气”,只会成为“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样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一旦离开了中国这片土地,离开了这里的生活,离开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离开了这里人民的喜怒哀乐,“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人乃至整个国家的生存状态、生存际遇、生存需求、生存困惑、生存出路究竟如何,他们又在其间展示了怎样的内在追求、精神境界、人文情怀,中国向世界输出了怎样的哲性思考、文化成果和民族经验,当代文艺必须作出回应,给出解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