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张颐武:汪国真是诗歌和公众的最后一次相遇(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晨报 周怀宗 参加讨论

    最后和大众关联的诗人
    “中国最后辉煌的诗人”,这个桂冠被加在汪国真身上,曾经引发了许许多多评论家和诗人们的不满及批评,批评者们不屑汪国真写诗的水准,而把他当做是市场时代的通俗消费品,和诗歌无关。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中国最后辉煌的诗人,这个说法可能有当时出版者炒作的因素,但是换一种方式去理解的话,汪国真确实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和大众有牵连的诗人。”
    汪国真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曾经风靡校园,成为无数年轻人反复诵读的对象。对此,张颐武说:“曾经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汪国真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了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
    但是很快,汪国真就被时代所遗忘了,张颐武说:“人们也觉得他的诗太清浅,缺乏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好像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迅速地被时代所遗忘。”
    写诗、成名、获利、被遗忘,一切发生得那么快,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轻而易举地被时代的大潮淹没。
    如今,汪国真死了,在他死后,曾经喜欢过他的人,骂过他的人,遗忘了他的人,再一次想起这个最后的辉煌诗人,依旧众说纷纭。张颐武说:“其实我们应该对他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过去我们对他关注得不够。他的诗歌其实和《渴望》这样的电视剧一样,突然间流行起来,是有原因的。在那个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年代,让人们脱开宏大叙事,感受生命的丰富和日常生活的微妙,让上世纪80年代凌空蹈虚的宏大的‘主体’化为了真实具体的‘个体’,让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平和。这是他们的历史贡献,并不因时代的逝去而淹没。”
    张颐武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断绝的写诗之路
    汪国真是最后一个横跨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诗人,汪国真之后,年轻人们再也没有了写诗成功的道路,纯文学和大众文化分道扬镳,年轻人只能选择其一。
    张颐武说:“确实可以说,汪国真那样在学校时代就开始写诗,然后依靠写诗成名、养活自己,维系理想的道路没有了,年轻人不可能再走那样的道路。”
    现代化严密的分工,使得理想的天空越来越狭窄和拥挤。张颐武说:“年轻人要么走大众文化的路子,要么进入纯文学世界。”
    大众文化的路自然要经历市场的检验,大浪淘沙、潮流蜂拥。张颐武说:“其实也并不是说市场不允许诗意的存在,写诗的人走大众文化的路,比如林夕、方文山这样的路子也是可以走的,去写歌词、做编剧等,也能够承载诗意。诗歌界对汪国真多有苛责,但是对方文山他们则不会,因为方文山他们很明白,就是大众文化,跟纯文学没关系,汪国真则两边都沾,所以两边都不讨好。”
    纯文学的路或许更加难走,但随着社会的更加发达,也并非是那么艰难。张颐武说:“走纯文学的路,确实不可能通过诗养活自己,事实上,世界上的诗人,包括那些得诺贝尔奖的诗人,也都有其他的职业养活自己,支持自己的创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方式支撑文学。诗歌确实难以职业化,但当一个诗人慢慢有了名望之后,就会有许多选择,比如可以去做驻校诗人,比如可能获得基金会的支持,中国很多诗人到了海外,都是通过这些渠道坚持创作的。现在中国也慢慢有了这样的体系,大学里开始设驻校作家,同时,中国还有一个作协系统可以安排。”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分化越来越明显,大众文化做大众文化的事情,纯文学做纯文学的事情,张颐武说:“很难说这是好是坏,但可以判断的,是这种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机会变少了,机会同样也有,面也很广,可走的路很多。但需要明白的是,现在的路和汪国真时代的路,已经是天壤之别,汪国真那样的路,再也没有了。”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