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网络文学的一二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 秦兰珺 参加讨论

    两个文学传统
    网络文学是媒介变革的产物,也是历史延续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网络文学之所以能迅速繁荣,正因为根植于我国的文学传统。从《诗经》开始,我们就有了区分“雅”、“俗”的意识,而网络文学延续的正是其中“俗”的脉络。什么是俗文学呢?简言之,“俗”最早意味着相对于“庙堂”和“文人”的“江湖”与“民间”。例如,我们有《大雅》的庄重,也有《国风》的朴素;有精英阅读的经书经文,也有大众聆听的变文俗讲。后来,“俗”又意味着相对于“载道”和“言志”的“娱乐”和“消费”。尤其随着明清文学市场的繁荣,不仅曾经被斥为“街谈巷语”的小说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重要的文类;曾经恪守“万般皆下品”的“读书人”也纷纷进入文学市场,成为了重要的创作主体。
    其实,文学的启蒙性就像良药,娱乐性就如美食:早上八点危坐在书房诵读“四书五经”的人,也可能会在晚上八点歪倒在床榻阅读“才子佳人”,商品文学和严肃文学在文学生态中能够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正因为精神需求的多层次呼唤着文学形态的多元化。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上演了近代文学史中最后一次狂欢,接着就在救亡图存这一压倒一切的时代诉求中衰微下去。再后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生产机制,继承的也主要是从批判消遣文学开始的五四文学传统。
    此时,互联网兴起。一批屡遭传统文学期刊退稿的年轻写手纷纷把目光转向网络。借助互联网和粉丝构成的传播力和消费力,部分文学爱好者实现了“作家”的梦想。如果说稀缺的传统文学期刊和奖项意味着文学“正途”,那么充裕的网络空间此时开辟的则是写作的“草根”蹊径。再后来,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实验成功,资本逐步进驻文学网站,随着付费、打赏、签约、全版权等经营和管理机制的逐步完善,网络文学最先的“兴趣”和“自治”属性不仅和工业生产的“功利”和“组织”特色结合,也和文化市场的“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欲望”结合。就这样,先有互联网降低文学门槛,后有资本调动劳动积极性,最终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跨艺术门类改编和整个相关娱乐产业链的繁荣。就这样,网络文学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不仅在文字衰微的“读图时代”创造了诸多令传统文学不可思议的惊人业绩,也成为了当下最活跃的娱乐文化产业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文学是俗文学传统在数字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或许此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客观评价它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例如,有人认为网络文学以类型文学为主,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可纵观我们的俗文学史,在明清文学市场中广受欢迎的才子佳人小说,不也是遵循着“后花园”、“中状元”、“完花烛”的三步走节奏?或许,通俗文学本就像食品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满足人们身心欲望的功能,因此只要定位明确、供货稳定,能重复提供特定满足感,创新和个性其实并非像在单纯的艺术创造活动中那样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食品也有垃圾食品和保健食品之分,因此虽以快感机制为基础,但商品文学的这一特色并不能否决好作品和作家的诞生。所以,我们更要在网络文学通俗文学定位的基础上,在它具有中国特色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网络文学自身的内在标准对其作出更接地气的判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