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像山一样思考”——论迟子建创作对生态美学的启示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马宇飞 参加讨论

    纵览21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生态美学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当代作家迟子建笔下充满灵韵的自然世界也获得了新的批评维度。哲学美学界的生态美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界的迟子建的生态批评均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繁荣的表象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迟子建的生态批评存在着观点重复、理论深度不够、研究视角单一的遗憾,而当下的生态美学研究也面临困境。当一种理论研究面临困境时,理论自身的学理思辨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从具体的文学艺术等审美实践入手反观理论建设,也许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对理论困境的反思,也会给文学艺术等具体审美实践的生态批评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试图从反思当下生态美学研究困境入手,解析迟子建的自然世界。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困境之一就是理论建设与具体的审美实践发展不平衡。生态美学在反现代性的理论建设上卓有成就,但对美学如何深入生态等具体审美实践却鲜少论述,而且在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分析审美现象时也常常捉襟见肘。
    生态美学不仅仅强调自然世界的重要价值,还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生命的过程性,要打破传统的静观美学。但在分析具体的审美现象时,生态美学却常常被简化。看一些研究者的论文,读者会以为把自然视为审美观照对象,歌咏“自然大美”,就是生态美学了,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依然是传统的静观审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把理论深化运用。纵览当代作家作品,迟子建书写的自然世界非常接近生态美学的审美诉求。
    “风景如画”常常被用来形容自然景物,可它却表现不出迟子建自然世界的韵味。“画”是静态的、平面的,但在迟子建笔下“自然”却是动态的,有感觉、有生命,充满灵气。
    “隐约的晨霜则使玻璃窗有了新鲜的泪痕。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凉爽的风尽情地吹过来,四周的绿色在风中跳跃着,快活地打着滚儿。”这是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景物描写,类似的文字比比皆是。粗略看来,这两段文字只是简单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但修辞方法背后蕴涵的是作家对自然独特的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之所以能产生,要追溯到人对自然神秘的体悟,可随着科技理性的发展,文字的泛滥,它们日益远离了原初的生命,仅仅成为了一种苍白的“语法修辞”。可在迟子建的文字里,自然的生命复活了。自然绝不仅仅是审美观照对象,而是有生命的本体。从这样一种生态观念出发,迟子建作品中经常出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
    《秧歌》中的洗衣婆发现身上有一片杨树叶子,她怕这片落叶离开同伴会寂寞。于是,她就趁着月光明亮地照着路面的时候将这片落叶送了回去。不料回来时却发现身上多了一只小虫,她又走出房门,将虫子放在地上,耐烦地对虫子说:“你走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如果引用参与美学理论来分析,迟子建的这种书写就是打破静观审美的参与模式。“参与美学”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维。其强调人应该完全沉浸到自然之中,要“像山一样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融入自然,消除主体和客体的分立。
    迟子建及她笔下的人物正是“像山一样思考”,对自然有一种超常的直觉与敏感,这是生命主体与另一生命主体的心灵交流。只有这样的交流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万物的生命气息,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味那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