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具有个性的作家,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不同寻常。生活上,他与萧红的婚姻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文学上,他的作品在当时既引起轰动,又遭受很多批判。他不爱参与政治,在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淡出了主流文坛。 贵族家庭、悲剧意识 1912年端木蕻良在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村出生。其父系一族的祖先是从河北闯关东的老户,姓曹。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到了其曾祖父曹泰这一代,其家族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地主,在科尔沁草原上拥有两千多垧土地,属于满清正白旗。 端木蕻良的父亲叫曹仲元,原名曹铭,因不受自己父亲的喜欢,只分到曹家的一小份财产,但是在当地仍然十分可观。与很多贵族公子一样,曹仲元同样讲究吃喝排场,喜欢追求漂亮的女孩子,端木的母亲就是被曹仲元掳来做妾的。与一般阔少沉醉于声色犬马不同,曹仲元喜欢四处游历,尤其喜欢去南方的大城市,因此具有较强的维新思想。他同情太平天国、认同孙中山的主张,订阅上海的《申报》,同时酷爱收藏古董和图书。端木蕻良6岁时便被父亲送入新式小学读书,后来,曹仲元甚至出售土地将几个儿子送往天津读书。 端木蕻良的母亲虽是满族人,但是已经家道中落。端木蕻良的外祖父是曹家的佃农,生性耿直。因为嫌弃曹仲元花花公子的恶名,拒绝将女儿嫁给对方做妾,但曹仲元最终还是靠武力达成所愿,双方为此十余年不曾往来。由于家势贫弱,加之为妾的身份,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母亲在曹家地位如同女婢。但他的母亲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常常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端木蕻良曹家的历史和曹家的秘密,并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把母亲的遭遇写出来,不要让曹家人那样得意。然而,端木蕻良作为一个听故事的对象,不难发现,母亲的叙述中也包含了一些极其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既有仇恨、敌对,同时又对这个曾经辉煌富有的家族的崇拜,仿佛还有荣耀感。 高高在上的贵族身份和辽阔的科尔沁草原同时赋予了端木蕻良繁华和忧郁、热情与孤独的气质,又由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的不断碰撞,端木蕻良的作品中便不断流露出一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时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生命意识。在《鴜鹭湖的忧郁》中满篇都是“忧郁”,“眼前只是一片荒凉的所在,没有希望,没有拯救,从胀痛的呜呜的耳鸣里,只传出一声缠绵不断的绝望的惨叫”。一股巨大的悲怆感迎面袭来。小说没有正面描写人民遭受的民族灾难,而是把它掩藏在凄凉的黑夜,作者把悲愤之情极力压制在胸臆之间,反而有一种喷薄欲出的快感。而《乡愁》则借助儿童的叙述视角,真挚而生动地表达了“睡梦里回到故乡”的急迫和哀伤。《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也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解答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沦陷故土的忧伤。《遥远的风沙》呈现于眼前的是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支小分队不知来自何处又走向何方,他们就在不可捉摸的命运征途中前进着。 纵观端木蕻良一生的创作,自始至终不变的是贵族气质下的悲剧情怀。也正是因为这种贵族气质,端木蕻良才有可能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有别于端木同时代人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气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