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评《平凡的世界》: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解放日报 厚 夫 参加讨论

    《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最被读者热捧的一部。撰写《路遥传》,书写《平凡的世界》的写作历程自然是重点,我曾用三章的篇幅重点叙写路遥当年关于此书的思考与创作。我以为要认清《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的价值,必须结合1980年代特定的中国文坛环境方能说清楚。
    路遥是新时期“相互拥挤”的文学环境中,找准“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属于他自己独特生命体验区位的著名作家。就在新时期之初,许多作家还沉浸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之时,路遥却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奋斗与情感。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先后用三年时间、进行了三易其稿的创作,发表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人生》是路遥找准创作发力点后对自身的一次成功超越,也是深入思考中国广大农村有志有为青年人出路问题的力作。这篇小说在表现生活的深度上和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上,超越了同时期作家的思考。《人生》发表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于1982年被文学界戏称为“路遥年”。1983年,这部中篇荣获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奖。《人生》的巨大成功,给路遥带来荣耀,但他从成功的幸福中断然抽身,开始潜心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进行更加艰苦的文学远征。
    198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人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路遥决定用理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等人的奋斗串联起中国社会1975年初到1985年初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奋斗与梦想。路遥最早给这部长篇小说取名为《走向大世界》,他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他设定了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他还分别给这三部曲取名为 《黄土》、《黑金》、《大世界》。
    这部多卷体长篇巨著先后花费路遥六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仅扎实而认真的准备工作就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三年。他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分析作品结构,玩味作家匠心,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甚至还翻阅过这十年之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与《延安报》;当然,他也多次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路遥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已经滚滚而来,各种外来的表现方式如同“走马灯”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过时论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作家们唯恐自己不新锐,唯恐自己不赶时髦,纷纷开始向“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方向突围。许多作家强调创作的潜意识性、非理性,强调表现人的情欲,表现人的非理性状态,表现人的原始性。似乎小说里不写人的原始性欲,就不是小说;似乎小说在形式上不玩一些所谓的“花活”,就不是好小说。这样,路遥所坚持的“历史书记官”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没有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评论界指责路遥的创作方法“过于陈旧”。可以想见,这部长篇小说一开始亮相所具有的悲剧性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