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新发现的几篇魏金枝作品考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刘家思 参加讨论

    四抒情散文《不祥的预兆》
    《不祥的预兆——为雷峰塔而作》发表于1924年10月6日《民国日报·觉悟》,署名魏金枝,这是他1924年9月在上海完成的。这篇文章在张惠达的年谱和魏德平的著作年表中都没有提到,应该说也是一篇佚文。这篇散文当中的描写显示了很强的文献意义。
    这篇散文是为雷峰塔的倒塌而写的。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国王钱俶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佛塔,以祈求国泰民安。因该塔在雷峰之上,民间均呼之为雷峰塔。它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也称“黄妃塔”,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它与北山的保俶塔隔湖相对,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原塔共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十分壮观,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美誉。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至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这篇文章的意义起码有两点:
    一是显示了魏金枝的文学创造力。魏金枝从1920年起踏上新文学之路,与那些从旧文学进入新文学的“五四”文化先驱们相比,他的生活体验与文学经验都是有限的,但是经过五年的创作积累和多年的新文学熏陶,他已经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学功底,形成了较强的文学感悟力。这篇文章既描写了雷峰塔虽然脚“踏在地上”却“幻想天”、“和人们立在一处”却“头向着天”的怪事,批判了那些无视大众、“升高孤往就是他们的生命”的社会现象,又表达了雷峰塔的倒塌将“我们的希望和幻想”带去,它使“我们只有恐惧,只有为伟大和美丽而恐惧,为骄傲和孤洁而恐惧”的失望情绪;而且指出,不仅那些高高在上的天上星宿、高危山头要崩塌,高跟鞋上醉酡朱颜的妇人们要翻倒,小孩子们不切实际的“生翅向天高飞的梦”也要惊醒,而且预示着“更有在这继续,崩坏中压死的事情发生!更有从美魔变为平凡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说,凡是脱离民众,无视普通平凡的社会大众、漠视基层的行为和势力,最终都要被推翻,使其“从美魔变为平凡”。全文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抒情、优美的文字和反讽的手法显示了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一篇具有现代特征的优美散文,完全没有“以议论见长”的特点,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魏金枝散文创作的多样化的风格,也显示了他在早期白话散文中被遮蔽的成就。
    二是开启了以雷峰塔倒掉为题材的文学写作。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掉的那一天,《东方杂志》发表了补白《雷峰塔得经记》,但不是就雷峰塔倒塌这一事件来展开文学创作的。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最早就雷峰塔倒塌这一题材来展开文学书写和议论的,就是魏金枝这篇文章。接着有平襟亚1924年10月12日在《红玫瑰》第15期上发表的《雷峰塔考》,这是一篇学术文章。1924年10月28日鲁迅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年11月17日发表在《语丝》第1期上,提出了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压迫劳动人民的主题。至此,对于雷峰塔倒塌这一题材,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创作路向:一路是以魏金枝开启了想象、抒情和描写的美文和诗歌创作,一路是由鲁迅开创的杂文创作。雷峰塔倒塌后,很多人写了相关文章。对于这一题材,不同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主题不一样,路向也不一样。如鲁迅1925年在《语丝》第15期又发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仍然坚持着那种杂文的创作路向,严肃地批评了存在于中国人身上的两个问题,一是只知破坏不知去建设;二是事事求全的“杭州十景病”。而徐志摩则走着抒情、描写的路向,1925年9月他写了诗歌《再不见雷峰》,10月5日发表于《晨报副刊》,徐志摩由此表现的是“信仰理想的幻灭史和心路历程的自叙状”。刘大白1925年在《复旦季刊》第2期发表《雷峰塔倒后》,针对雷峰塔倒后,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看法,指出“这样趁现成的快心,实在是可羞的事情”,而且将雷峰塔视为西湖软山柔水中一个“垒坷不平的英雄,也许是看饱了世间的不平,被他胸中满贮着的垒块给轰炸而崩坏了”,呼唤不屈一格降人才,号召人们要有雷峰塔似的侠骨,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后来还有很多关于雷峰塔倒掉的诗文,但及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是魏金枝,后人由此展开的描写和抒情,其路向应该说是魏金枝开创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