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水浒传》不同版本的文学价值——以评林本和贯华堂本为中心(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史哲》2013年4期 涂秀虹 参加讨论

    
    写人叙事的细致描摹、层层铺叙中蕴含着深沉隽永的韵味,评林本的减省只录事实,了无趣味。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小说创作的审美标准和接受阅读的审美趣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写作题材和人物性格形象从唐传奇乃至《三国志演义》的高雅典重变为世俗轻巧,人物性格从单纯稳定走向了复杂丰富,从单色到杂色,创作思想和道德观念从单纯崇高走向了繁杂世俗。《水浒传》化粗俗丑恶为美、以世俗野蛮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创造与超越,开启了小说创作的新纪元。但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若失去了生活场景的细致呈现、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以及蕴含于其间的叙事兴味,则世俗之趣、勇力之美必然无以寄托,水浒英雄和水浒故事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永恒的魅力。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中心情节,繁本描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真正是“因文生事”,“笔力奇矫”。其间的意味神韵,体现出小说作为艺术的趣味,体现出小说家艺术创造的才力。
    鲁提辖为金老父女打抱不平,要惩治欺人的恶霸,径直到状元桥郑屠店中,把郑屠拎出来痛打一顿不就完事了吗?从小说故事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完整的叙事,交代了事情的结局。但小说却“曲曲生出事来”(金圣叹语)。鲁达让郑屠切肉,先把十斤精肉切成臊子,再把十斤肥肉切成臊子,还要切十斤寸金软骨,慢慢地消遣激怒郑屠。如此的奇思妙想,金圣叹多次赞叹:“此一段如何插入,笔力奇矫,非世所能。”其间两人对话、鲁达表情、郑屠动作,描写细致,充分表现出鲁达如何像猫玩老鼠一样消遣郑屠、郑屠如何忍气吞声的过程。终于郑屠忍无可忍,鲁达也终于爆发出他的怒火,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恶斗,小说就这样“闲庭信步”般地迤逗出来。这一段描写贯华堂本用了大约六百字,评林本则大约二百字,只有鲁达命令郑屠切精肉、切肥肉这样的过程,而无具体神情动作的描写,人物语言也非常简略,因而也就没有鲁达慢慢消磨整治郑屠的趣味和郑屠忍气吞声的意味,二百字的描写真正是“索”然的,像根掉落了珍珠的穿珠绳索。
    《水浒传》中最被人乐道的经典性描写之一——鲁提辖的“三拳”,近年来学术界有一些争议,认为“拳打”的场面描写过于血腥暴力,讨论是否适合选入中学课本。且不说观点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谁都能感受到这三拳的描写非常精彩,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达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那么这种修辞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因其比喻新奇,把抽象的拳打的感觉和效果比作具象的味道、色彩和声音,以陌生化的语言创造独特的意象,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打的动作,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打的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阅读“三拳”描写时的感性体会。而当我们理性分析这“三拳”的喻体构成时,我们不得不叹服于作者在酣畅淋漓的叙事快感中所蕴含的叙事准确性。第一拳打在鼻子上,金圣叹说“鼻根味尘”,所以用气味描写这一拳;第二拳打在眼眶上,“眼根色尘”,所以用视觉色彩描写这一拳;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耳根声尘”,所以用听觉声音描写这一拳。金圣叹三次称赞“真正奇文”。并且,这三拳的喻象选择似乎也是蕴含寓意的。“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全堂水陆”、“磬儿、钹儿、铙儿”似乎预示着郑屠的丧葬。
    事实上,“三拳”的描写很少让人想到血腥,甚至愤怒情绪的传达似乎也不是特别强烈。我想这样的叙事效果主要得力于“三拳”喻象所具有的谐谑调侃的意味,准确地传达出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即为郑屠这样的恶霸受到惩治而拍手称快。这一叙事态度切合读者的阅读体会,也引领读者的阅读体会,叙述人谐谑调侃的态度将恶霸欺人事件所具有的愤怒内涵转化为内涵更为丰富的诙谐幽默趣味,其间所蕴含的审美因素耐人寻味。阅读感受来源于喻象的性质,同时也受到语言构成的影响,“三拳”的喻象表述采用的是短句结构,造成轻松明快的阅读效果,让我们似乎听见说书人酣畅淋漓的叙说,感受到说书人妙趣横生的语言快感。喻象的新奇和短句结构所带来的语言快感使得小说对于“拳打镇关西”的叙述具有游戏的意味,有点儿类似西方文学中所谓的“狂欢化”色彩。
    但是,贯华堂本中如此经典的“三拳”,评林本的描写却至为简单:
    只一拳正打中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郑屠挣不起来,口中只叫打得好。鲁达曰:“你敢应口!”就眼睛眉梢又打一拳,打得眼睛缝裂,乌珠迸出……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看,只见郑屠挺在地下,渐渐没气。
    这样的叙述只是交代了人物基本的动作和事件最基本的内容:鲁提辖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这种“只录事实”的记载,没有比喻,没有“游辞余韵”,因而读者在评林本阅读中只是略知了事件,没有力的震撼,没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很难说得上“审美”。
    在容与堂本、袁无涯本和贯华堂本等评点本中,常见“趣”、“趣语”、“绝倒”这样的评语。趣味性,既是小说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也是《水浒传》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如鲁智深大闹桃花村,小霸王醉入“销金帐”,正摸着胖大和尚的肚皮。又如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县坐衙”,燕青下山扮作山东货郎:
    众人看燕青时,打扮得村村朴朴,将一身花绣,把纳袄包得不见。扮做山东货〈儿〉(郎),腰里插着一把串鼓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诸人看了都笑。宋江道:“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燕青一手撚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众人又笑。
    此处容与堂本评语只着一字:“趣”。
    评林本则掐头去尾,连主语也没有,就几个字:“扮做山东货儿,挑了货担。”
    接着李逵要跟着燕青一同往泰岳,容与堂本中燕青与李逵所约三件事也很有趣,特别是第二件,“到得庙上客店里,你只推病,把被包了头脸,假做打鼾睡,便不要做声”,令人忍俊不禁。李逵却都依了。容与堂本批:“妙人。”而评林本也因为掐头去尾,了无意趣。
    李逵是《水浒传》中最具喜剧意味的人物形象,他每次出场,语言动作都非常逗趣。比如“李逵寿张县坐衙”,容与堂本连批七处“趣”,一处“趣人”,还有数处“妙”、“快活”、“千古绝唱”,令人如见读者阅读此段时大笑不止的快活神情。评林本此段也有评语:“观李逵此段做官,令人可笑。”但是,由于语言动作的减省,远远无法呈现李逵闹衙的生动可笑。
    小说的叙事兴味也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水浒传》由于以绿林好汉、市井细民为主要表现对象,这些人物因其身份地位、职业修养等原因,其个性化语言必然是生动活泼的市井语言,其生活场景必然是五色具备、五味杂陈的斑斓画卷。同时,又由于小说世代累积的创作特征,吸收了此前说话、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的语言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叙述语言泼辣有趣,酣畅淋漓。如小说中俯拾皆是的市井詈言“这厮”、“那厮”、“撮鸟”、“腌臜泼才”、“贼配军”、“老咬虫”、“含鸟猢狲”、“鸟人”等等,生动地表现了特定情境中的人物感情和性格,生活场景生动如画,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种游情泛韵,脍炙千古。但是这样的语言大体都不见于简本。繁本中充满“蒜酪”的语言特色在评林本中所见无几,评林本确实如胡应麟所说:“止录事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
    明代嘉靖以来,从李开先到胡应麟,从李贽到金圣叹,文化精英们的推崇对于《水浒传》的传播起到了舆论推动和精英示范的作用。如金圣叹推崇《水浒传》,认为“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文法”,“《水浒传》有功于子弟不少”(19)。一方面由于小说艺术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中小说地位的提高,到了明代末年,对小说文本精致化的欣赏和要求已经成为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人们的共识。因此,明末清初,各种小说纷纷出现文字版本更为精致的本子,成为传播所选择的“定本”。清代近三百年间,金圣叹评点本在《水浒传》传播中最为人们所推重。
    《水浒传》简本多出于福建建阳书坊。一方面因为版本粗糙,更重要的是由于建阳书坊的衰微,《水浒志传评林》等建阳刊简本逐渐退出了流通渠道,但是,《水浒志传评林》等简本所定位的那个读者阶层并没有消失,他们仍然需要类似于简本文本形态和价格定位的《水浒传》版本。清代以来,小说的传播更为广泛,如康有为所言:“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20)所以,通俗小说“市井粗解识字之徒,手挟一册”(21),“《水浒》、《西厢》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22)。如此普及的传播,若以龚绍山刊《列国志传》每部纹银壹两、舒文渊刻《封神演义》每部纹银贰两的价格来看,类似建阳简本的低价所指向的读者群必然是很大的。所以,明末清初以来,贯华堂本盛行,但是,简本也仍然行世,如现存映雪草堂刊本为明刻清补本,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英雄谱二刻本为清刻本,而聚德堂文星堂刊本、汉宋奇书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等,都是清代刊刻的简本。从今天的图书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各层次《水浒传》改编本,从连环画、儿童注音绘图本、少儿美术绘画本、青少年版、导读本、评点本、普及本等等,我们可以想到,尽管《水浒传》简本逐渐退出了流通渠道,但类似于简本的简编从来没有停止,因为《水浒传》的读者阶层从来就包含了从妇孺百姓到专家学者的广泛人群。然而,《水浒传》繁本的意义必然不容置疑,从清代以来,它们一直以精致文本精英阅读保留《水浒传》完备的形态和永恒魅力,承传《水浒传》丰富的内涵和典范的艺术,引领《水浒传》传播的旗帜,为《水浒传》传播提供文本基础。精英文化在任何时代都起着薪火相传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于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社会舆论的影响,包括贯华堂本在内的繁本在《水浒传》传播和评论界始终处于较为稳定的尊荣地位,假如说可以为《水浒传》的版本划分恒定和变化两类版本的话,清代以来的繁本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简本则可归于层出不穷的改编本系列,依据时代的变化、读者定位的不同等传播环境的因素而永远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源源不断。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即为繁本,繁本是他们改编的基础和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