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孙犁的延安之路(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梁 爽 参加讨论

    正是身处在这样的一个风云变幻的社会之中,孙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走上了追寻革命理想的道路。当学院通知他要去延安学习时,他一点也没有犹豫,一定要“到延安去!”
    晋察冀距延安有几千里远,还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这个要“到延安去”的小队,每个队员身上都背了三匹小土布,供路上卖钱,以换取食用之资。为了安全,他们在路上还要时刻勘察敌情,行程必然会耽误一些。若是没有敌情,一天倒还可以走上六七十华里。由于队中年轻人居多,队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路上说说笑笑,时常还可以听到队伍中的歌声。他们走得虽然艰辛,倒也不觉得有什么恐惧或者寂寞无趣。
    孙犁初到延安,就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做研究生,后来在这里任教。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革命友人,并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个时候的延安,刚刚结束整风运动,孙犁作为整风之后从敌后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没有经过“抢救运动”,也没有什么思想上的负担,在写作上没有拘束。他在延安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而愉快的日子。他在土窑洞里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那时,延安正在开展着大生产运动,孙犁和同志们一起上山开过荒,种过地,甚至还修过飞机场,糊过火柴盒。当然,他也始终没有忘记创作。他先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了《游击区的一星期》,接着又在墙报上发表了《五柳庄记事》,后来在《解放日报》副刊陆续发表《杀楼》《荷花淀》《村落站》《麦收》《芦花荡》等作品。
    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自然要数《荷花淀》了。这篇发表于《解放日报》1945年5月15日的短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孙犁以朴实而秀丽的语言、单纯而明净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荷花淀》本身是战争题材小说,但作者却别开只眼,通过温馨而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突显虽然身处战争、但依然景美人美的白洋淀,刻画白洋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美丽而善良的女性形象,说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也不为其过。在孙犁心目中,这些女性形象是“沉静的磁河和透明的琉璃河,在柔软的草地上流过,娇羞地不露一点儿声色,用身体温暖着身边的五谷,用乳汁保证了田园的丰收。”在小说中,孙犁并没有着墨去写男人女人们的外貌,动作的描写也不多,他用散漫的却又指向性很强的对话,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鲜活。情感炽热浓烈,在笔端之间像河水一样汩汩流出,款款深情蕴涵于字里行间,在平淡之中潜藏着浓厚韵味。钟嵘《诗品·序》有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孙犁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作者对诗性小说的追求浮出表面。他的小说总是如同散文一般,自然、优美、流畅、有灵性。这篇描写抗战题材的小说,虽然也有战争场面的紧张描写,但它让读者更多感受到老百姓的机智和勇敢。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孙犁的笔下得到消解。不得不说,在《荷花淀》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孙犁的小说不拘章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感受到他那清新、俊逸的文风弥漫出来的诗的气息。在《荷花淀》中,孙犁那真挚的感情、浓郁的乡土风情深深地打动读者。当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也传达到位。孙犁后来说:“我在写这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都会受到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