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孙犁的延安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梁 爽 参加讨论

    1944年的春天,华北联大高中班的老师和学生从晋察冀根据地出发,艰难地奔赴延安。他们是一群充满热血的青年人,出发前,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向家人说一声再见,只是托人带个口信,或者捎一封书信,就开始他们人生当中一段十分重要的“旅程”。他们从阜平出发后,经盂县进入山西,然后经过忻县向西南而去,渡过黄河,经过绥德、清涧等地,最终到达延安。这个队伍里有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穿着“时髦”的青年人,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孙犁。
    孙犁上小学的那年,正赶上“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上中学的时候又赶上北伐革命。在此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对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阅读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关注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一些人的论战,阅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前驱者们的著作,再后来也阅读苏联新兴的文学作品……在回忆散文《在苏联文学艺术的园林里》中他写道:“对于国外的优秀的文艺书籍,我读得很少,在我读过的这很有限的书籍里面,俄罗斯和苏联的作品占着很大的比重。现在,已经不能说出,我最初接触的那篇传播着伟大的心灵的声音的文章,究竟是一个什么题目;但我记得,它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短小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能够感动幼年心灵的非常成功的故事。”大量的阅读让孙犁比同龄人更早的成熟,更有远见,也更深刻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1937年9月,保定沦陷,孙犁每天都可以看到逃难的人群,他借农民之口发出了“就要亡国了吗?”的感叹。当初在同口镇教书的时候,一位初中同学曾想要推荐他加入共产党,但孙犁那时自认觉悟不高,一心想要读书,又记着父亲不让他参加任何党派的嘱咐,所以没有答应。家乡沦陷后,冀中平原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每个夜晚都可以听到乱枪声。孙犁在《平原的觉醒》中这样写道:“一九三七年冬季,冀中平原是大风起兮,人民是揭竿而起。农民的爱国家、爱民族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在敌人铁蹄压境的时候,他们迫切要求执干戈以卫社稷……”这时的孙犁选择了抗日的革命理想,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这一年的冬季,我穿着灰色棉袍,经常往返于我的村庄和安平县城之间。由吕正操同志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就驻在县城里,我有几个过去的同事,在政治部工作。抗日人人有份,当时我虽然还没有穿上军衣,他们也分配我一些抗日宣传方面的工作。”
    1938年初春,孙犁正式参加抗日工作,负责抗日宣传方面的工作。他不仅用笔参加了抗战,还参加实际工作,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学院教书,主要讲授抗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将进攻重点转向各抗日根据地,冀中形势严峻。抗战学院准备化整为零,分散工作。孙犁担任随军记者。他没有因战火的纷飞、连年的奔波、艰难的生活环境放弃创作,而是用手中的笔记录着革命战士的动人故事。1942年冬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到了晋察冀,对整个晋察冀边区的文艺界影响很大。孙犁随后被调到《晋察冀日报》当编辑,不久又被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高中班教国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