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苗长水的重现式创作 如果说,莫言的《红高粱》打破了传统抗日小说的叙述模式和言说方式,将集体记忆推进到了个人记忆的领域,将以往被意识形态化了的主流抗日文学遗忘了的民间英雄、个人英雄重新发掘出来,构建了一种新的叙事空间的话,那么,苗长水的小说则将以往被主流意识形态化了的主流抗日文学净化、过滤掉的那些人生内容、人生形式重新予以还原,使传统的抗日文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光彩,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景观。 苗长水和莫言同为山东老乡,同为军艺同学。1986年,他们各自以自己的家乡高密东北乡和沂蒙山区为背景,去写他们都不曾经历过的抗日战争。莫言写出了《红高粱》,苗长水则写出了《季节桥》。但后者却未能像前者那样引起广泛的反响和轰动。其后,苗长水继续走自己的路,又陆续发表了《冬天与夏天的区别》、《染坊之子》等小说,后结集为《犁越芳冢》,终于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沂蒙山区作为革命老区,其影响深远的知名度,主要是由老区人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构成的。“红嫂”式的人民英雄,曾组成了战争小说一片独特的风景。苗长水的小说,也基本上是往昔岁月中军民主题的延伸。但与往昔小说不同的是,作者似乎有意隐藏起了这些让人久久歌颂、深深敬佩的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大姐们那闪闪发光的锋芒,而更无所顾忌地敞开了他们作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男人、女人的襟怀。 于是,和以往小说相比,便出现了似曾相识、貌似依稀但又前所未见、丰韵有别的情景。比如《季节桥》写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其中也不乏残酷的战争描写,如胡儿之死就是壮烈的一幕,但作品的主调却是在解构流传甚久的关于胡儿与采妮的传说,并通过这个新的传说,翻唱一曲新的“红嫂”颂。 苗长水的小说,写抗日战争,但不局限于战争,战争本身的价值意义,更多地让位于战争环境下普通人丰富情感的挖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