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跳脱到语言世界之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谈诹访哲史《后天的人》

 

(文章来源:文汇读书周报;作者:)李征

《后天的人》是一部专门和语言过不去的小说。作品从开篇直至结束,处处都充满了对话语的敌意。这种敌意首先源于小说的叙述形式,也即作者对传统小说的彻底解构。诹访哲史在小说中无意给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更无意用动人的情节来换取读者廉价的泪水。毋宁说,作者在写作伊始,就放弃了传统作家赖以存在的讲故事权利。小说中展示的除了写作的艰辛与写作过程的中断之外,再就是一个又一个文本碎片的拼贴与互文。这无异于在向读者宣告:我压根就没什么现成的故事要讲给你们听。如果你们想要知道小说叙述了什么,只有跟随作者的叙述一道向前走。当你知道了我这个故事是怎么讲出来的,我的故事也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在作者强烈的解构意志推动下,读者也被从作品的外部位置带入了作品之中。

小说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仅仅在于对传统写作的解构与颠覆。反倒是小说中所描写的口吃问题,从语言内部对语言的大一统提出了质疑与挑战。这一点是此前作品中鲜有涉及的。小说主人公“叔叔”自幼患有口吃症。为了矫正口吃,他曾被父亲送到语言训练班。老师的残酷目光中,“叔叔”深切感受到了来自语言世界的排斥。主人公对“流利”言说的不适应,加深了他对语言世界的拒绝。不过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对话语的拒绝反倒为语言世界培育了它的敌对者或者说颠覆者。通过拒绝语言而开启的主体能动性,便是“叔叔”对“流利”言说怀有的敌意与拆解。

语言的世界就是用语言来规训主体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不二法则就是“流利”。主体对所有文化规训的服从无不始于语言这一最为基本的规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叔叔”口吃体现的不单是一种个体表述能力的障碍,更是一种对语言规训的抵抗,甚至不妨说,口吃正是语言世界规训的天然克星。唯有口吃才能让看似浑然一体的语言世界呈现出意义的裂隙。小说中反复描述的那个场景——练习“啄木鸟”这个单词的发音,就是对语言世界的一种典型解构。在口吃的切割下,“啄木鸟”这个单一词汇,被撕裂为“木”(名词)与“啄”(动词)两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环节。资本追求的高效信息传递与生产,因突如其来的口吃“罢工”而陷于瘫痪。然而,青年时代突然不再口吃,让“叔叔”一时间再也找不到原来那个自我。如果说天生口吃是一种被抛到世界之中的存在情境,那么口吃的突然痊愈则非但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反倒让主体所要抵抗的那个语言世界异常清晰地凸现在面前。这个世界对主体的存在构成巨大威胁。“流利”的话语不过是语言世界批量生产出来的定型之物。对这种语言秩序的服从,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种对权力的屈从。主体在这种语言秩序的挤压下,本身的内容迅速被掏空,成了在语言洪流中不定向漂浮的一个主体空壳。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主体不至于在语言世界的“流利”秩序中沦丧,“叔叔”开始刻意制造一些怪词,比如“七里巴哈”等,以此作为口吃的替代品,来与语言世界的秩序对抗。

但是,这种刻意制造的怪词,归根结底仍在语言世界之中,是一种变相的被控制。要彻底与这种语言世界秩序决裂,唯有跳脱到语言之外的世界——也即小说中所说的“后天”。小说中“叔叔”最后失踪,并不是通常的隐居或遁世。即便再彻底的遁世,也免不了与现世有所沟通。“叔叔”的失踪则是仍栖身于世界之中,但却置身于语言之外。没有人能借助语言与失踪的“叔叔”联系沟通。可以想象,主人公“叔叔”今后的生活,或许是一种无需语言规训的生活。因为不再有语言定型的规训,因而充满了各种生命的可能性与丰富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妨将小说中描述的“后天”视为一种精神地形学。在此,“后天”已由通常的时间指向转换为空间指向。不单是主人公“叔叔”自身的空间,也是所有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很少意识到的那个跳脱到语言世界之外的空间。“后天”在世界之中,但却在语言之外。

(责任编辑:张汉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