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我“读”于是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张百灵 参加讨论

    “台上是戏非戏,台下非戏是戏,幕前幕后人生,庄谐俱含妙谛。”这是作者梁秉先生摘自一位评论家赠于是之的诗,它包揽了于老一生在台上的艺术造诣和台下纯朴的做人风格,他的一生用“传奇”这两个字绝不夸张,他的艺术人生用“传奇”二字更为恰如其分。读完《平民演员——我说于是之》,让我不仅对于老艰苦的童年、 刻苦的青少年、勤奋的成年肃然起敬,而且更让我读懂了于老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风格、中国特色的演剧学派的杰出代表,这与他的经历、他的勤奋、他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很多人大都是从《茶馆》中朴实善良的王利发,《龙须沟》中谨小慎微的程疯子,《骆驼祥子》中风烛残年的老马等认识于是之的。他创造的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是中国艺术瑰宝中几粒璀璨的明珠。尤其《茶馆》中的王利发,舞台上从青年到壮年到暮年,无论从外在形体上的举手投足和节奏变化,还是从心高气盛到看破红尘只求一死的心路历程,都演绎得丝丝入扣、生动细腻、惟妙惟肖,尤其在死前三位老人抛纸钱祭奠自己,王利发一转一辈子请安、鞠躬、作揖的顺民作风,大胆地将心中的不满、心里的悲愤倒了出来、喊了出来,使观众在“闹”中见到了悲,在“笑”中见到了愤。这场戏的处理,于是之先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段戏堪称中外戏剧史上的绝唱,这段戏倾倒了中外无数观众。毋庸置疑,《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于老塑造这些鲜活人物的坚实基础和依托与他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修养是不可分的。他虽读到初中,但是在大杂院中就是响当当的“大知识分子”,谁家要写个对子,谁家拉了饥荒要“请会”写个“通知”等等有关台面上的事一俱请他,他至今还认为“总觉得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才可以安心似的。”正因为他的这种平民情结,这样深厚的生活底蕴,才使得他的创作如此得心应手,表演会如此朴实无华,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既平凡又鲜明、既生活又生动的不朽的人物形象。
    于老一直崇尚学者型的演员,他爱读书爱学习,还擅长诗、画、书法、篆刻、散文。他强调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在他出版近40万字的文集中,他一再拜托编者千万莫在名字之前冠以什么荣衔,包括“著名演员”及“著名表演艺术家”之类,书名定为《演员于是之》,他说:“这样就足够了”。
    在中国戏剧的艺苑中,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颇多,戏剧理论的研究也有较高的建树,从舞台艺术角度看,导演艺术、舞台艺术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惟独对表演艺术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有关表演艺术的理论书籍在浩瀚的书海中是难于寻觅的。梁秉先生新出版的《平民演员——于是之》(华夏出版社),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介绍了于是之先生其人其戏,包括他的学风,他的人品,他的修养和他的创作历程及他的成功与失败。并引用了大量实例详尽地阐述了以于老为首的北京人艺同仁们所创建的科学的表演理论和演剧方法。阅读时,具象、实感迎面而来,与其他单摆浮搁谈表演艺术的书籍更实际、更具体,仿佛使人能触摸到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形象,能感触到舞台流动的脉搏。
    这是本值得搞表演工作的朋友们一读的好书,于老说过“我最害怕演员的无知,更害怕把无知当作有趣者,学员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并从中得到快乐的人。”今天,他已经不认识人,也讲不出话了,但他宽厚待人的胸怀,精益求精的作风,刻苦钻研的精神总在鞭策着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