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书刊的图像化传播,正成为图书出版市场的重要趋势和走向。其实,图像传播并非始于今日,它是经典文学向大众文化辐射和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按照传播的不同形态和方式,图像传播可以分为静态的图像传播和动态的图像传播两种。静态的图像传播主要指绘图,形式包括传统的绣像、回前插图、国画、年画、版画,以及 后起的香烟牌、火花贴、连环窗、邮票画等等;动态的图像传播则主要指戏曲、戏剧和现代影视。静态的图像传播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供案头阅读和欣赏,动态的图像传播则必须具备必要的设备和条件,受一定的时空制约。 静态的图像传播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顾恺之就以《洛神赋》为题材作画。到宋代,我国书籍就已开始附加插图。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俗文学创作和刊刻的繁荣,书籍插图更得到广泛的应用;当时出版的小说作品,特别是一些名著,全都附有大量精美插图。明代陈洪绶绘的《水浒叶子》,明代名刻工刘君裕刻的杨定见本《忠义水浒全传》插图,明刘君裕、郭单然同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插图,明刘素明刻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插图,明刘启先与黄建中等合刻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插图,就是明代小说图像传播中的翘楚者,它们对明代四大奇书的流传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代,《红楼梦》的刊刻几乎和插图同时面世,连书名也题为《新锈全部绣像红楼梦》。其中乾隆末年刊刻的程甲本和程乙本,是最早附有卷首绣像的刻本,这种插图形式一直绵延至同治初年,形成《红楼梦》插图的第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只有卷首人物绣像,一般24幅或15幅不等,没有回目画;第二个系统以道光十二年双清仙馆刻本为代表,一直绵延到光绪初年,这一系统的卷首绣像皆为64幅,“各配‘西厢’及花名”,也没有回目画;第三个系统以光绪年间的上海广皕宋斋铅印本和同文书局石印本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这一系统一个显著的特色,不仅卷首有数量不等的人物绣像,而且每回回前均增加了回目画,回目画一般一回两幅,也有一回一幅。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名画家改琦、王墀等绘的《红楼梦图咏》和《增刻红楼梦图咏》等木刻版人物画册,以及包括骡车车窗画在内的各种《红楼梦》题材的绘画。《红楼梦》借助图像传播方式,迅速地向大众文化渗透和辐射。 动态的图像传播在古代主要是戏曲。《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这四大古典小说都有大量的戏曲搬演,其中前三部小说还在成书之前,就先有戏曲作品;在成书以后,更有数量众多的折子戏和大戏,剧种涉及昆曲、子弟书、大鼓、马头调、弹词、粤剧、皮簧和京剧等多种地方戏曲,有不少作品成了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如《三国》戏里的《失空斩》、《水浒》戏里的《野猪林》、《西游》戏里的《闹天宫》等。《红楼》戏也是如此,还在程甲本问世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仲振奎就写了《葬花》一折,这是第一个《红楼》戏。之后,《红楼》戏不断增多,其中著名的有孔昭虔《葬花》、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万荣恩《醒石缘》、吴镐《红楼梦散套》、石韫玉《红楼梦传奇》、朱凤森《十二钗传奇》、陈钟麒《红楼梦传奇》、严保庸《红楼新曲》等,这些曲目虽然有些只是案头阅读,但有不少被传习搬演。杨懋建之记道光间北京戏曲云:“歌楼惟仲云间(即仲振奎)传习最多”、“红豆村樵(亦即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盛行于世”;吴克岐《谶发丛书提要》也讲到:“当时贵族豪门,每于灯红酒绿之余,令二八女郎歌舞于红氍毹上,以娱宾客,而《葬花》一折,尤为人所倾倒。”又梁章钜《楹联续话》卷四记严保庸言曰:其所撰《红楼新曲》,“付梨园歌之,倾动一时,彼中人多有以师事者。余(按,此指严保庸)尝有句云;偶缘我作逢场戏,竟累人为举国狂,纪实也。”(以上均参见一粟编《红楼梦书录》戏曲部分)可见当时演出之盛况。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现代人更喜欢选择图像传播来接受经典文学。静态的图像传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其代表作可首推刘旦宅绘的人文本《红楼梦》插图和戴敦邦绘的英文版《红楼梦》插图;其最新作品则有上海古籍版的《戴敦邦新绘〈水浒传〉全图》和《戴敦邦新绘〈红楼梦〉全图》;前者以文字传播为主,图像传播为辅,后者以图像为主,文字退居到边缘的地位。而新的品种则可推出陆续发行的四大古典小说邮票,它们已成为收藏者追逐和寻觅的对象。在日益红火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以名著为题材的绘画更受到市场的吹捧,刘旦宅的《金陵十二钗》册页和《藕香榭咏菊图》手卷先后在北京嘉德和上海朵云轩拍出了81万元和85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这一切,都证明了经典文学与图像传播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经典文学借助图像传播更广泛地流传;另一方面,图像则借助经典文学提升其品格和内涵。 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态的图像传播更越来越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放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80年代以后,中央电视台先后用十几年时间,成功地将四大古典名著搬上了电视屏幕:1987年拍成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8年拍成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1994年拍成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1997年拍成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它们的先后播放,在全国和东亚、东南亚地区掀起了持续的四大古典名著热,新华书店的四大小说原著被抢购一空,出版社一版再版,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普及了古典名著,而且向世界人民形象地介绍和展示了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妄而言之,经典文学的图像化传播,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经典的文学需要借助图像传播的形式,不断向大众文化渗透与辐射;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需要借助名著的效应,吸引和扩大其受众面,这是一种双方都有需要的互动。可以预见,随着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普及,经典文学的图像传播会有更多更新的形式出现。对此,我们一方面保持欢迎、开放的心态,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五花八门的图像传播面前,作为人类,我们始终不能忘了“读书”,特别是不能忘了多读原典和原著。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