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难忘的第一堂翻译课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王逢鑫 参加讨论

    张谷若先生(1903-1994)出生于山东烟台,是我国著名翻译家。生前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授,他曾翻译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和《还乡》,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游美扎记》,以及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等名著。
    我于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语言文 学专业。在大学五年学习期间,有幸聆听一大批名师教诲,使我终生受益。当时考大学选择专业,除了个人兴趣爱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冲着名人而去的。我在济南读高中时经常读书看报,得知北大西语系有一批著名学者,十分仰慕。系主任冯至先生是有威望的德国文学专家,翻译家,又是诗人,还是《杜甫传》的作者。我喜欢杜甫的诗歌,也买了冯先生写的《杜甫传》,认真阅读,加深了对这位古代伟大诗圣的理解。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学习》上发表过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介绍文章。我读了以后,以为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家。后来才知道他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此外,我还听说过赵萝蕤、杨周翰、李赋宁等教授、专家的名字。我因敬仰这些学者的大名,梦寐以求,想在他们的门下学习英语。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在众多恩师中,有一位就是张恩裕教授,即张谷若先生。我上高中时曾经读过张谷若先生翻译的英国作家哈代的名著《苔丝》,知道这位翻译家是北大西语系的名教授。1959年秋,他在我读大三年级时教我们英汉笔译。四十多年过去了,张恩裕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如在眼前。我依稀记得他给我们第一次上翻译课的情景。一位身穿布衫,脚穿布鞋,着装朴素,而笑容可掬的五十来岁的长者来到我们的教室。他用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我这个山东籍的学生听了感到格外亲切。我注目观察他那慈祥而总带微笑的面孔,听他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我们本来只知道系里有位教翻译课的张恩裕教授,又知道系里有位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先生。但是不知道原来是同一个人。张恩裕教授说他又叫张谷若。我立时联想起曾在高中时期和大学一二年级时期读过的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等世界名著。译者是鼎鼎大名的翻译家张谷若先生。我将这些名著与眼前的这位学者联系起来,顿时萌生仰慕之情。由于时间久远,他讲的话语大部分都忘却了。但是有三点内容对我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科研产生过巨大影响。
    第一,张恩裕先生鼓励青年学生勤读书,勤思索。他介绍了古人欧阳修的“枕上”、“马上”和“厕上”的学习方法。提倡抓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和思考。我几十年来,就是遵循了先生的教导,挤时间用心读书和思考问题。
    第二,张恩裕先生说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词典。学好英语,总得用破几本词典。他说不仅要学会利用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更要学会利用原文词典,就是英英词典。他介绍了我前所未闻的Roget’s Thesaurus,那是英国人Peter Mark Roget按照语义意念分类编纂的“找字词典”(word finder)。我后来到王府井东安市场的旧书店花五角钱买到一部袖珍本,用了一辈子。我在汉译英和用英语写作时,主要就是使用这本词典。老一辈学者中有些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从来没有留过学,没有出过国,甚至一辈子没有机会同英美人交谈过。他们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勤查词典。
    第三,张恩裕先生说英美人写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学,知识是随时随地学来的,并不都是从教科书上学的。比如,拿英美报纸上的一则广告,也可以学到活生生的知识。我上大学时,正处于政治运动高潮,废除了传统的课本,没有固定的教材。我随手拈来一张报纸、一本杂志或一本书,都可以学到知识。一生就是这样做的,知识是日积月累获得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