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者的学术野心远不会止步于此,她不仅希望通过女性话语来建构女性那形态多样,质地丰富的主体性,还希望藉此来建构法兰西民族的民族特性。于是,作者选取了十八到二十世纪的女性,她们无疑是生活在法国大革命(1789)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中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了解法国独特性的渊源所在。当法国人决意与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君主政体决裂,决意依赖或者设计出一整套体现权力意志的理念来描述和代表法兰西时,女性自然被裹挟而入。大革命之于当时的法国女性,颇有些类似“五四”之于当时的中国“新女性”,一方面,革命所宣扬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启蒙思想鼓励女性走出以往的精神禁锢,追求自我、独立和平权;另一方面,固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积习以及社会所能提供给女性的空间又不足以让她们心安理得、安之若素地立足于世。女性何以自处?以何自处?女性又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在社会与家庭这两扇门之间的狭窄缝隙里,女性的犹豫不决或者自相矛盾成为她们在这个充满多重可能性的历史时期里探索其性别认同和女性主体性的真实写照。 书中选择的这十位女性,她们彼此的生命轨迹千差万别,性情、感受、观念和举止也各不相同。描绘出她们的画像,不仅是要说明女性并非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共同命运,更是希望通过呈现她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来说明法兰西的民族特性。这是因为,不论这十位女性在多大程度上溢出了“女性画像”的格式和标准,她们的“溢出”(或者用女性主义理论最常用的动词:质疑或反抗)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种“平静”“克制”和“内敛”。通过考察这十位女性之声,作者发现了一种“法国式倾向”,它既包含贵族社会中对两性之间充满吸引与调情的幸福关系的习以为常,又包含民主社会中对各种平等观念不做任何限制的认可,并以此说明法国是一个长期坚持“基于尊重与教养的立法”,认为两性之间对话十分有益,“并实践男女混处及诱惑之文化的国家”。 虽然作者在论证之初已经意识到一个女性主义的盲点,即女性主义者无法回应关于女性话语有效性的质疑,换言之,在已有的、男性的权力话语所主导的思想框架中,女性从中解放并建构女性话语是否可能。然而,执着于此类问题难免落入性别本质论的窠臼,事实上,人们根本无法忽视这些女性话语,因为她们出自女性,且与众/男性不同。《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基于十八到二十世纪十位女性的书写行为,考察女性话语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其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建构女性的主体性,更将女性话语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独特性联系起来,使女性主义理论因此具有了方法论上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