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热词,莫过于“供给侧”。“供给侧”即供给方面,相对于“需求侧”,指生产方愿意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说得白一点,就是产出的东西不光能用,还要好用。 出版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辉煌、转企改制阵痛、移动互联冲击、融媒推动后,如今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下,如何在经济下行、新媒体冲击、要素红利殆尽的大环境下,在“十三五”中国“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是一道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答题。笔者从基层出版人角度,谈一些一己之见。 一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双赢”。要按照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和在新闻舆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品,解决高原高峰、数量质量的问题。还要按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工作方针”的总要求,全面引领指导新闻出版工作。同时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精神,使出版业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从讲话中找准方向,从《意见》中解读红利。在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中寻找新动能、新活力。只有这样,文化出版业才能起到“文以载道,成风化人”之功效,才能使出版业在导向引领下,实现“大定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瞄准市场、找准关键、精准发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 二是不断创新,做好创新驱动文章。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动力,是从要素配置向创新内涵转化,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总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出版大国,但不是出版强国。据统计,全国年图书库存量逼平年出版总量,基本卖一本存一本,是实实在在的产能过剩。究其原因,主要是同质产量大、平庸选题多、跟风跟市、翻烧饼、炒冷饭等因素所致。以少儿出版市场为例,全国580多家出版社,有近500家做少儿出版,大家都盯紧一块市场,红海一片,何谈精品,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国家在鼓励和支持精品出版方面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和措施,如主题出版、经典中国、出版基金,以及各类奖项等。投入很多钱,但还是很少有人去看、去买,精神高地变成市场洼地。一面是市场的火拼,一面是精品束之高阁。如何解决精品和市场的关系,我想这种“两层皮”终归不是办法。同时,出版是内容产业,精不精要看内容,不在于过分的包装和精到的工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是精品出版导向,最终是不是精品还得靠人民喜闻、乐见、乐购来体现。再者就是业态创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出版业特别是图书出版业态创新相对滞后,国家为了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将新闻出版和广电已经合并,下一步还要实施业态的三网融合,都为出版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融媒体、新业态、互联网、大数据将是出版业业态创新的趋向和平台。如何抓住新业态和传统业态互生共存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转观念、转方式,发挥比较优势,用信息、科技的动能推动转型升级,打造“互联网+”出版态势,这应是新时期出版人不可回避而必须面对的问题。创新驱动还包括出版业的渠道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层面,以及在坚持主业的前提下,实施多种经营、资本运作、资源重组、走出去等战略。特别是行业间的跨地区结构性调整中,能够创新一批、整合一批、停掉一批。无情改革,温情处理,以断腕精神整顿出版的“僵尸企业”,打造一批主流品牌出版业,也要防止“一融就灵”“一股就灵”的一阵风做法。 三是抓住人才关键。改革也好、创新也好,关键在人。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以党管人才为原则,以突出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如果说在新经济时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创新驱动下,市场是一次洗牌的话,可以说也是一次“洗人”。旧的经济结构体制下,特别是国有垄断型、要素型行业,对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要求并不严格,甚至可以外行领导内行。随着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新业态、新势态的倒逼,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尤显重要。出版业中,急需一批听党话、懂政策、业务精、有创新、能担当的新型职场人才。既要在体制内洗出优秀人才,还要在体制外聘用优秀人才进入,聚天下之才以用之。专业上引进培养新业态人才,管理上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使旧的用人选人体制、机制焕发活力。在“新常态”“供给侧”中,谁拥有人才,将是满盘皆活的“先手棋和胜负手”。 四是转变机制,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首先是出版人自身要树立信心、适应常态、稳定心态、干事托底。近些年,由于生存的压力、经济效益要求,出版人身上任务指标过重,造成整个出版行业身心疲惫,心态浮躁。追求畅销、热销,唯发行量是从、唯经济效益是从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态、心态不改,“发展中高速、产品中高端”难以为继。所以出版业要在自身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建立稳定托底、容错的出版环境和机制,使出版的文化要素回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出版物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化。更要真正解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给出版业以充分的市场主动功能,同时政府的作用也尤为重要。企业是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和政府的配置,要配合、配套。企业设计策划出的项目,政府要协调配合,积极推动,狠抓落实。如果我们每提出一项改革举措,只停留在概念上、文字上、新词热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用多长时间将又成为“旧词”。 京剧有一板式叫“摇板”,紧拉慢唱,胡琴拉得快而响,唱腔则慢而沉,如果我们“供给侧”改革在政府推动中唱“摇板”,我们的改革将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地。 近几年来,吉林音像出版社在传统电子音像出版毁灭性的冲击下,积极探索新兴业态,主动适应市场要求。在“3D融媒体”出版方面探索出新路,AR、VR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科普图书,并积累了可持续开发转化的3D模型库。为一次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种形态奠定了坚实的产品基础和人才储备。在营销中探索渠道创新,与新华书店的店社定制模式、与网络销售公司的合作研发选题包销形式也初见成效。在国家主题出版、精品出版、“走出去”等方面,出版了《我的名字叫建国》《东北抗联》等一批精品力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践。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创新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发动机,在十三五期间,在新经济时代,文化出版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我们也要早起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创新的思维,用工匠的精神,用抓铁有痕的干劲,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改变出版业当前的窘境、改变出版人的心境。使出版业各要素配置合理,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要钱不要命”的发展方式。创造清新、宽松、自信、健康而可持续的出版文化大环境,管好人、用好人,多出精品力作,用科技引领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文化供给。 (本文作者系吉林音像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