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的文体与批评的有效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文学批评文体的相对驳杂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大疆域各有侧重又互为关联。前二者的学理性不言而喻,其“文体”相对稳定相对成熟。作为针对当下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发言的文学批评,因批评主体成员的广杂、批评对象的当下性,其文体问题就显得突出一些。时下对文学批评的某些不满,称某些批评不像批评,即包含对批评文体的困惑和质疑。
    比如,过度阐释式批评。有的批评文章通篇是概念的演绎,新名词狂轰滥炸,对作品涉猎甚少,过度的“跨文本”分析淹没了批评,对文本价值过度阐释,或者干脆就是借文本谈理论,文风生涩、高冷,枯燥乏味。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再比如借此言彼式批评。借文学所涉及的社会现象,抛开文学之虚构、审美、语言艺术这些核心要素,对与文本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言。本来,借文学谈社会也是文学批评之一种,俗称文学社会学批评。但可能产生的弊端有三。一是社会学识见并未超出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的既有成果,既未阐发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价值,亦未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有所贡献。二是把虚构的文学故事与社会真实混为一谈,论据缺乏可靠性。三是忽略了对文学自身探讨,逸出了文学批评院落之外。
    这两种批评的共同问题是,看似学术性强学究气浓,其实言不及物,不及文学之物,于作家提升创造力和文学爱好者增强审美理解力毫无助益。
    又比如个人感想式批评。眼里无大师,心中无经典,不顾及中外优秀文学之伟大遗产,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学常识,仅凭个人好恶、个人的审美趣味品评创作现象、臧否作品高低,随意性很大,难有说服力。
    上述诸种批评,显现在文体上的缺憾明显,或生涩难懂、或呆头呆脑、或不知轻重。文学批评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对之不理解、不满意,情有可原。
    应该说,文学批评的文体问题早已有之,于今为甚。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其一,文学研究界对批评文体轻慢已久,在多媒体时代更甚。鲜有对批评理论包括文体理论的深入探究,以至于批评文体这一概念的含义含混不清。在当代学术史上,有好几种文学批评史的专著,更有不少从事文学批评的评论家活跃在各个时期的文坛,但学理深厚、令人信服的关于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研究成果似不多见,对批评文体的专门探讨更是凤毛麟角。似乎文学批评无需专门学识,谁都可以挥鞭弄斧,无师自通,想批评谁就批评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批评文体不在话下,不当个问题。尤其在纸媒电媒空前发达的当下,表达空间扩大带来批评空间扩大,批评门槛降低,批评文章良莠不齐,批评文体更加随便。
    其二,当下学术体制的限制。文学批评的主要力量在高等院校,重厚实的学术成果轻当下批评乃大学通病。评论不算学问、不算大学问是高校不成文之规。各级社科类项目和奖励更是难以惠顾到时评时论。许多文学批评文章发表在创作类报刊上,无引无注,字数有限,在高校不算“成果”,倍受轻视。在创作界和学术界广有影响的《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由于所发评论与高校的所谓学术规范有异,不被作为晋升“硬件”指标。一个大学教师即使在《文艺报》发一百篇评论也评不上副教授。在大学学报上发几篇有引文有注释的“学术”文章才是硬指标。所以在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从业者,治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写恢宏史书是正道,文学批评是“副业”、“余墨”。即使是在文坛十分活跃的高校批评家,他们的教授头街都不是靠批评文章支撑的,而是用史论换来的。孰重孰轻,已被学术体制限定。在如此学术环境下,批评界疏于文体经营十分自然。
    其三,文学批评队伍广杂,难以达成批评文体共识。除大学教授外,作协系统有专职评论家,新闻媒体、文学爱好者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学院派重理论阐释,作协派重前沿跟踪,传媒专注于热点事件,文学爱好者表达个人喜好,自说自话。其批评文体亦是五花八门,差异很大。当下文学批评文体相对驳杂,因此,强化、重塑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