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说"饭局""片子"兼及其他--历代竹枝词整理札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书屋》2003年05期 王子今 参加讨论

    自唐代诗人注意到竹枝词这种民间歌咏形式,并且开始采集仿作之后,骚客文人多利用这一诗体记录土风,表抒乡情。竹枝词,于是可以看做民俗生活的画卷,可以看做乡土风貌的写真。由于竹枝词作者往往有意回避奥雅,多注重借用民间俚言俗语抒情寄意,许多竹枝词作品因此也具有民俗语言史料的价值。
    发表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沈子星《汉口盂兰会竹枝词十二首》之十二写道:“汉皋土俗告人闻,土俗还将土语成。惟愿有心民俗者,四方土俗报分明。”其中“土俗还将土语成”一句,说到了“土语”和“土俗”,即民俗语言和社会风习的关系,正是我们以为应当予以足够重视的。
    读清末民初的竹枝词,可以发现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与当时世势之演进、时局之动荡相应,社会出现了诸多新鲜的语汇。辰桥《申江百咏》卷下有“偶将音语学西洋”句,注文说到“细崽、康白徒等学几句洋话,骤得多金,居然捐顶戴,厕官场”情形(注:又如颐安主人在另一种竹枝词《沪江商业市景词》中《翻译员》一首写道:“学堂到处设纷纷,谁是精通各国文。独有译员升最捷,中西交涉赖多闻。”),是指西语盛行,至于汉语语汇因时代变异而发生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杨勋《别琴竹枝词》说到新的通讯形式的传入:“信息能将电气传,霎时万里寄华笺。行名推累葛蓝姆,铁线曾从海底穿。”周振鹤先生笺注:“推累葛蓝姆:telegram。”《别琴竹枝词》发表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此中“信息能将电气传”一句,或许可以看做较早使用接近现代意义的“信息”、“电气”等语汇的实例(注:类似情形又见于吴仰贤《洋泾竹枝词》:“帆影交梭海上寒,转输百货走长安。昨宵电报来申浦,十船奇珍过荷兰。”作者自注:“夷人能以地线引声,隔数千里可问答响应,名‘电报’。”)。
    与民间日常生活“土俗”密切相关的民俗语汇“土语”,也有同样的情形。语言与历史有紧密的关系。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通行语汇有不断新生的情形,也有次第僵死的情形。
    还有一种特殊的历史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看似僵死,久已退出社会生活领域的语汇,却在长眠之后,竟然可以当时势重新适合之时苏醒过来,又一次影响社会。
    我们在整理清末民初竹枝词时,就看到这种现象。即竹枝词文句中若干当时流行的语汇,与现今民俗语言现象竟然完全相合。而这些语汇在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中实际上已经消失了数十年。
    比如“饭局”。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有《饭局》一首:“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据作者序,诗作于宣统庚戌年,即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正是辛亥革命的前一年。“饭局”作为民间语汇,在此后若干年依然流行。如老舍《骆驼祥子》:“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他的《四世同堂·偷生》中又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辞:“今儿又有四个饭局!”又如端木蕻良《火腿》也写道:“等你饭局回来,我一定在桌子上,摆一桌子火腿。”
    可是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饭局”的说法在大陆上其实已经绝迹了,而现在则又得以重新盛行。这是因为吃喝之风重新席卷社会的缘故。现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也是很平常的,甚至也不乏一天之内“有四个饭局”的情形。“车尘马足”、“荒唐”“事业”,同样有“许多”世味。道光三十年(1850)刊行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杂记》第一七四首有“上流口腹下流人”句(注:其诗曰:“丧仪喜事及良辰,乐户安排鼓吹新。酒席一般同贵客,上流口腹下流人。”说“乐户”属于下九流人等,却能享受“上流”“贵客”待遇。这里转其意而用之。),如果日日匆匆赴“饭局”者真的只是“平生为口忙”,那就真是“上流口腹下流人”了。当然,他们可能是为“交际”“忙”,为“事业”“忙”,为其他各种各样的目的而“忙”,“饭局”内外,其实也有“许多世上辛酸味”的。
    关于“局”的字义,有解释说:“旧时称宴游娱乐性集会为局。”所举例证,就有“饭局”(注: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407页。)。也有直接指出“局”有“筵席、宴会”之义的。所举书证,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祸兆》:“姜楚公皎常游禅定寺,京兆办局甚盛,及饮酒,座上一妓绝色。”唐皇甫氏《原化记·京都儒士》:“君能独宿于此一宵不惧者,我等酬君一局。”清·吴锡麒《西子妆》词:“渔樵野局频招我,酹西风,判谁宾主。”(注: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4卷第16页。)
    笔者起初思考“饭局”一语的由来,注意到宋人黄震《黄氏日抄》卷七八收有《六月三十日在城粥饭局结局榜》和《七月初一日劝勉宜黄乐安两县赈粜未可结局榜》两篇文字,前者开篇即说到“本州当仓库赤立饿莩满野之时,荷谢众力,造饭救民”,以使“穷民每日吃见成饭”,于是曾经推想“饭局”之说,可能和古来赈济灾后饥民的形式有关。现在看来,以为早先使用“饭局”一语者有“穷民”“吃见成饭”,赴粥饭局接受施舍的调侃意味在内的推想,可能不能成立。不过,在讨论“饭局”以及和“饭局”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饿莩满野”的历史,也许仍然是必要的。当然,现在辗转游走于各“饭局”间的“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杯觥交错之间,是绝对不会想到我们这个传统农耕民族历代严酷的灾情和无助的灾民的。
    《汉语大词典》在解释“局”字时,于“筵席、宴会”义项下又有“亦指陪宴的妓女”的补充说明。书证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有一回,请总办吃酒,代他叫了个局,叫甚么金红玉。”(注: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4卷第16页。)似乎“局”在“筵席、宴会”的涵义之外有时又有声色服务的内容。其实,此所谓“局”,有特殊的专门意义。罗汉最初发表于1915年《汉口中西报》的《汉口竹枝词》计一七三首,第一三五首即题为《出局》。其诗曰:“一纸书传应召来,香风先送到玫瑰。不烦保荐邀青盼,夹袋多时贮美才。”辑校者“题解”写道:“旧社会狎客欲召妓女陪酒,在纸片上写明该妓女的‘芳名’,称为‘开局票’。派人送到其所在妓院,名为‘叫局’。妓女应名出外陪酒,称为‘出局’。这是苏帮与扬帮妓院的行话。本帮妓院的行话有些不同,前三者分别称为‘开堂条’、‘叫条子’、‘出堂’。与此有关的还有‘本堂局’、‘带局’、‘翻局’、‘代局’等等。见清末韩子云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注: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56页。)写述清末上海社会风俗的《春申浦竹枝词》也说到“出局”;“肩舆出局快非常,大脚娘姨贴轿旁。燕瘦环肥浑不辨,遥闻一阵麝兰香。”原注:“妓至他处曰‘出局’。”又李默庵《申江杂咏》有题为《叫局》一首:“千娇一例步生莲,纤手轻扶小婢肩。入座便来邀拇战,银奁方寸设当筵。”又如辰桥《申江百咏》卷下有这样一首竹枝词:“一呼叫局即飞驰,只恐人来入座迟。代酒殷勤情兴好,最难堪是点灯时。”作者自注:“局来必与客代酒,虽醉不辞。书寓妓例不自饮,命佣媪转代,而爱惜己客,惟恐或醉则同也。然至呼点灯,则欲去矣。”收入《武汉竹枝词》的漱盂《遣兴》其七也说到“叫局”事:“一声报下摆华筵,提笔忙书叫局笺。不久即呼堂到了,回眸已见坐樽前。”“叫局”的说法,正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谓“代他叫了个局”相合。
    关于民俗语言的复活,又有“片子”一例。
    现时社会交往中通行的介绍个人身份的名片,有“片子”之俗称。这一说法竟然在晚清已经流行,有何耳《燕台竹枝词》为证。其中一首,题名就是《片子》。其诗曰:“投刺出之怀袖里,寸笺自觉姓名高。叠来不用盈车载,题凤于今有凤毛。”作者何耳,字义山,歙县人。“题凤”句用嵇康、吕安故事。《世说新语·简傲》说,“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题凤”之典后人习用。如唐人陈子昂《酬田逸人见寻不遇题居隐里壁》诗:“闻莺忽相访,题凤久徘徊。”(注:《陈伯玉文集》卷二。)又钱起《酬赵给事相寻不遇留赠》诗:“忽看童子扫花处,始愧夕郎题凤来。”(注:《钱考功集》卷八。又宋梅尧臣《嘲》诗:“不杀鸡为具,堪题凤向人。”(《宛陵先生集》卷四一)明·唐顺之《养病道院忽张君见访不值奉寄》诗:“偶随道侣学禽戏,忽枉高人题凤还。”(《荆川先生文集》卷三))所谓“凤毛”,用以比喻风度卓然,才华出众,如李白诗句所谓“凤毛出天姿”(注:《李太白集注》卷一五。)等。
    “片子”之说在清末民初的流行,在小说文字中也留有遗迹。如《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管他妈的礼拜不礼拜!我到他门口飞张片子,我总算到过了。”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要来求见,说是姓陈,又没有个片子。”冰心在《到青龙桥去》也写道:“就是大总统的片子,也当不了车票呵!”
    所谓“片子”,在清代中期似乎还通称“名帖”、“名片”。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二《时令》中第五二首写道:“元旦开门向喜神,皮衣皮帽簇然新。拜年不见还留帖,半是昨宵躲债人。”作者自注:“闻客敲门,皆云‘有慢’,谢来客。不见主,必留名帖。”第五四首又写道:“泛友浮交讲应酬,淡红名片教人丢。不然压在泥条下,也算登门磕了头。”作者自注:“红纸包泥块置于巷口,客至视其堂名,押名片而去,或于门缝投帖。”可见,在叶调元的时代尚并行“名帖”、“名片”之称,“片子”的说法当具有晚清的时代特色。辰桥《申江百咏》卷下写述妓家生活,也有关于“名片”的内容:“数天未及访相知,独处深闺有所思。名刺飞传频问讯,多情何事过来迟。”原注:“定情之后数日不去,即令佣媪持梅红名片邀请,字大如拳。”
    清末民初竹枝词所见民俗语汇于数十年之后再度复活者,还有其他实例。比如,题兰陵忧患生撰《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一从实业重商权,集股纷纷嚷破天”句,其中“集股”一语,同样也是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数十年之后重新震起,又形成“纷纷嚷破天”的声势。类似情形,又有罗汉《汉口竹枝词》所见“红利”。其第六○首有《水电公司》一题:“汉皋创后倍繁华,水电今时用更奢。依旧公司无起色,不闻红利派东家。”
    至于“太太”、“小姐”一类社会称谓的复活,更是大家都熟悉的文化现象(注:与此相对应的,是“同志”称谓的贬值。)。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有《姨太太》篇,写道:“夜半无人私语哀,是非颠倒在妆台。神州多少兴亡事,都是孺人弄出来。”所说妇人干政,枕边风吹,是十分普遍的情形。罗汉《汉口竹枝词》第一四○首题为《临时太太》:“伟人太太亦临时,占得鸠巢总便宜。一瞬萧郎成陌路,任人扳采合欢枝。”第一四一首题为《临时姨太太》:“不须金屋别藏娇,两美兼将大小乔。覆手作云翻手雨,今宵且莫问明朝。”所谓“金屋”“藏娇”、“两美兼将”的情形,今天也有复活的迹象。
    “小姐”称谓多见于清末民初竹枝词,但是其指代的实际涵义却相当复杂。杨勋《别琴竹枝词》写道:“小娘子与某先生,密四高高叫几声。不管三七二十一,密虽密四不分清。”“密四”字下原注:“称小姐,不应称先生。”“密虽”字下原注:“称妇人。”(注:周振鹤先生笺释:“密四,miss。密虽missy(或作mississy),即mistress。)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描写藏春卖笑行业时写道:“华筵杂生解裙罗,乡泽微闻艳彼殊。仿佛宦家花烛夜,少爷小姐一堂呼。”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四《闺阁》第一四八首有“某姐某姑随口唤”的说法。《春申浦竹枝词》关于妓家称谓,也说“女称大姊”。袁祖志《海上竹枝词·后竹枝词》也有“苏州大姊眼如波,山上娘姨情更多”句。然而以“小姐”相称似乎更为普遍,如辰桥《申江百咏》卷下写到:“满头珠翠倍争妍,裘服红裙富贵仙。舆到顶门名刺递,传云小姐贺新年。”作者自注:“妓惟书寓称‘先生’,余俱称‘小姐’。”
    同样属于晚清诗作,署名得硕亭的《草珠一串》,其《时尚》题下有八首竹枝词,其三写道:“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作鬼且神仙。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闲谈不说《红楼梦》”句下作者自注:“此书脍炙人口。”又“做阔全凭鸦片烟”句下有注文:“京师名学大器派者曰‘做阔’。”从过去成为社会价值取向大趋势的所谓‘阔’,到现今流行的以为无比荣显的所谓“酷”,两种追求之间的差异,也许体现出历史的某种进步,然而我们通过“阔”和“酷”的相近之处,似乎也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倾向的共同的虚华的一面。
    《草珠一串》的作者在“总结”题下有句云:“时尚土风朝暮改,年年沧海变桑田。”人们对“时尚土风”的变化有沧桑感叹,民俗语汇也是同样。而本文所讨论的若干民俗语汇在休眠多年之后又得以复活的情形,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确实值得社会史学者注意。
    清末民初竹枝词中透露的其他语言现象,也有反映民俗风貌而有社会史料价值的。如罗汉《汉口竹枝词》第十八首《长兴如寿等里》描述属法租界管辖的“咸水妹”聚居区的景况:“别开香径去寻芳,入座娇声唤失当。个里衾嬉咸水妹,人人都学广东腔。”近年来,广东以外的若干区域社会似乎也出现了“人人都学广东腔”的情形,当然其背景与《汉口竹枝词》中记述的现象是不同的。
    还有一种语言现象不妨也在这里提及。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语言,其形式是遍布街头墙角的招贴。《春申浦竹枝词》写道:“毒门招纸满墙边,功效果然半日痊。轻粉恐教侵入骨,他年枉自哭苍天。”原注:“所有招纸,阳为治病,实售春药、堕胎之类。”这是一种形式,还有另外的情形。如收入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顾氏整理竹枝词的成果,又有《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上海历代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的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卷三有《疡医》篇,其中写道:“杨梅疮毒痛如何,标贴专药到处多。方药纷纷谁最效,有缘始得遇华佗。”又如朱梅溪《周浦油车巷竹枝词》中《医寓》题下也可以看到:“郎中招纸满墙头,另有新奇注意否。包看人家花柳病,少年夫妇两无忧。”(注:叶仲钧《上海鳞爪竹枝词》中第九十七,《名人与花柳》的内容也与这一现象有关:“疡医自许擅青囊,多少名人作捧场。彼辈若无花柳病,缘何介绍与称扬。”)这种广告语言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今天也得以复活的情形,同样是众所周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