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揽巴蜀文明 兴现代蜀学《巴蜀全书》编纂六年小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李晓东 参加讨论

    还原古籍真貌
    再现历史精彩
    现存“巴蜀文献”中仅线装、刻版形式的汉语载体就超过了2000种,还有大量的巴蜀石刻碑文、少数民族文献。而近代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其成果多分散在学术机构和个人手中,国家图书馆及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也有部分收藏,《巴蜀全书》编纂者总是有一丝线索,就绝不放弃。为扩大文献的来源,还远赴海外等地寻找资料,与台湾四川同乡会等筹划复制台湾所藏巴蜀文献资料。
    舒大刚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将消失的古籍呈现出来,还要进行严谨的校注、标点等工作。”
    《宋会要辑稿》校点本的面世就是这样的标杆。《宋会要辑稿》全书366卷,内容丰富、卷帙浩大,但文字错误繁多,向来难读。研究者刘琳教授等人经历多年工作,纠正原书年月日错误2800余条,移正错简之处59处、总字数达3万余字,勘正了错误的行款。
    通过6年多的努力,《巴蜀全书》通过“重点委托”和“公开招标”方式,确立了子项目150余项。出版了诸如《廖平全集》《苏轼全集校注》《华阳国志》等一大批精品,阶段性成果达130种,6000余万字。另有100多种已经完成正在排版和出版中,总计字数约5400万字。
    在这些阶段性成果中,《廖平全集》和《宋会要辑稿》分别被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委员会和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授予一等奖和特等奖。共有5种成果分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多篇。编纂组所在单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8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全国高校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17项。
    培养古籍人才
    兴盛蜀学研究
    《巴蜀全书》的编纂,直接推动了四川“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当代蜀学的研究。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一大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在《巴蜀全书》编纂主要承担者四川大学古籍所,王小红、李冬梅等一大批年轻学者迅速成长。80后教师郑伟完成了“廖平《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校点”“通经与致用:廖平对《春秋》学的会通与近代国家治理体系重构”“廖平文献著述考”等诸多课题及著作。四川大学古籍所成为国内培养古籍整理人才的基地,这几年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共40余人。
    舒大刚还邀请了美国、日本等国最为知名的巴蜀研究教授加盟《巴蜀全书》的编纂,与台湾等地学者展开交流,以海内外合作拓宽视野,构建起巴蜀研究的宏大格局,形成巴蜀研究的学术高地。
    舒大刚认为,“蜀学”既是学派的概念,也是文化的概念。西汉蜀守文翁在成都创立石室,推行儒化教育,使当时的巴蜀民风丕变,从此诞生了中国儒学的重要流派——蜀学。清后期蜀学特盛,尊经书院、国学院的开办,为四川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廖平、宋育仁、吴玉章、郭沫若、蒙文通等,都是引起全国性政治改革和学术转变的领军人物。“蜀学”的一个显性特征就是包容开放而又不断创新。
    舒大刚介绍,《巴蜀全书》的编纂还任重而道远。为提高公众对《巴蜀全书》和巴蜀文化的认知度,《巴蜀全书》编纂组还将出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插图本《巴蜀文化》小册子,真正让巴蜀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影响公众的通识教育。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