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扩知与增智在历史中前行》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6月 刘凤云 参加讨论

    
    吴吉远的专著《扩知与增智在历史中前行——中国政治史探微》新近出版了,全书虽并非一个体例,却也各得其要领。细细翻阅,感悟颇多。
    政治史的视角与三条主线
    政治史的话题在近年并非是一个被人热衷并被关注的领域,但在该书中,所有的话题都没有离开政治,书中围绕政治史形成三条主线。
    第一条线是围绕皇帝执政风格与理念,以及对皇子、宗室、后妃、皇亲贵戚的研究展开,其中尤其多有对制度的阐述。例如,作者对清朝宗室参加科举考试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清朝允许宗室参加科举考试,是以制度的形式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将“学而优则仕”的入仕原则与光宗耀祖的政治抱负,完美地合而为一,超越了前代,是一种历史进步。而对清代宗室以儒学为核心,兼及满语骑射的文武兼备教育思想,以及“忠君亲上”教育原则的阐述,更是作者对清代满洲特性及满汉融合的强调。
    第二条线是对官僚政治中官员、胥吏以及地方保甲的研究。作者对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特别是州县吏役与基层保甲等在地方行政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变迁进行了梳理,剖析了清代地方行政运行的实态及官场弊病。在《试论明清时期的守巡道制度》一文中指出,守巡道是省级政权两大职能部门藩臬二司的派出机构,行使监察的职能,而不是一级政府。到清中叶,其职能从以监察为主,逐渐向守、巡、兵备等诸道权力合一的方向发展。《试论清代吏、役的作用和地位》一文则利用四川巴县档案,对吏与役的招募、考取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有官则必有吏”,“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枢纽”,在政府行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士大夫的眼中,吏役的地位是低贱的,学界也多持否定态度。但他从吏役的角度出发,指出正是由于吏役既无政治地位,也无正式经济收入,所以贪婪需索在所难免。这是体制造成的,逐利是其生存本能。而在《清代保甲制度探论》一文中,作者对保甲组织内的人员佥选、保举与辞退,以及保长、坊长、客长、乡约、团首的职责分别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清代保甲组织职微任重,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及催征钱粮等行政公务,大大突破了历代相类组织的传统职能,是州县官钱粮刑名职责的延伸。
    第三条线是对西南民族政策的关注。讲述的是川西大渡河流域这一民族走廊上演绎的民族迁徙、融合,以及发展的历史。而这些研究是作者在四川康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四川民族学院)教学期间,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基础上完成的。
    在《清代打箭炉城的川藏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作者针对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城)作为地名出现于元明时期,在清代成为经济、政治以及宗教文化中心的高原重镇进行考察。他认为,打箭炉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与川藏茶叶贸易紧密相关,而“各业皆因茶而兴”,从而迅速发展成商业都会。其次也与清王朝开发边疆的政策相连,所谓“川陕商人入康皆在中华武力张扬之后”。而对《鱼通土司及其衙门考略》及《再论鱼通高杨二姓的来历》的撰写,是基于对地方志、地方档案的梳理。文中对鱼通的土司制度以及这里的种族、民族和民俗进行了讨论。作者指出,鱼通是康区古老的地名,地处川西大渡河上游两岸的高山峡谷,在20世纪前,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了古代的羌族语言和一些风俗特征。
    法制与司法行政的别样书写
    在该书中,司法行政是全书的主干。作者从具体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入手,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清代的司法职能。他将清代法律与司法的人性与法理、严明性与随意性,以及礼治与刑罚的关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司法原则,诸如 “德主刑辅”、“存留养亲”、“明刑弼教”、“金作赎刑”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对专制政治与法制的关系从社会形态上进行了讨论。同时,他从知识的角度对清代的法律作了解读。例如,他描述了清代的监狱、班房、刑具、用刑、赎刑、捐赎、代书、讼师,以及清代司法律例中的两组关键字即定罪八字与量刑十六字,清代“八议”何以载而不用,等等。
    尤其是《试论清代州县政府管理在配人犯的职能》一文,在地方司法行政研究上具有开拓性。该文讨论的是地方政府如何管理在配人犯,所谓“在配人犯”,是指已经被判处 “遣”、“军”、“流”、“徒”等罪的人犯。作者利用内阁刑科题本和四川巴县等档案,对清代州县政府以及乡保管理在配人犯的职能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清代州县具有全方位的司法职能,既是司法审判的初审衙门,又对已决徒、流等人犯有直接递解和配所管理的职能,并作了相关分析讨论。
    以史为鉴 启迪人生
    该书由42篇文章组成,其中有些属于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也有部分是半学术半通俗的文章。这些文章从满足大众史学需求的角度,在通俗化之中不乏史学的严谨与深刻。从标题上便可看到,书中讲述的内容大都是人们饶有兴致的话题。诸如,明代的后妃多来自民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明朝皇帝如何防止外戚干政,致“勋戚大臣皆不得立”,且循礼谨度。对清代皇子教育,揭示了清朝培养皇子的上书房制度,在叙述皇子与宗室读书生活的过程中,阐述了清代皇位继承中的立贤原则。并就清代的三种封爵制度,即宗室、外藩、异性封爵进行了全面的叙说。全书最后是对11位历史人物的研究,评说中把握了知人论世的史学境界。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历史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源泉。读者通过阅读该书,也许能从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原标题:以古为镜 读史增智——读《扩知与增智在历史中前行——中国政治史探微》有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