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古词汇研究的坐标——读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杨琳 参加讨论

    对汉语史研究者来说,优质语料极其匮乏,因为绝大多数的古籍是用世代传承的文言文写作的,与作品产生时代的实际语言有相当大的距离,你想通过这样的文字记载去了解那个时代的语言面貌很难达到目的。《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则是少数“另类”文献中的奇葩,它口语化程度很高,而且多达200余万字,是数量可观的同质语料。由于这个缘故,《语类》成了汉语史研究者的“众矢之的”,无论是研究语音的、语法的还是研究词汇的,都纷纷来这里钻探采矿,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这其中徐时仪教授80万字的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以下简称《研究》)堪称一项具有坐标意义的成果,为《语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择要言之,《研究》有三个突出特色。
    一、校勘文本,立足徵信。《语类》现存完整的版本最早为明成化九年的刻本,距离初刻已过去200多年,流传过程及重新翻刻都难免产生差错,然而目前学术界大都依据成化刊本及其后世翻刻本做研究,造成一些失误。如《语类》卷一一七:“这天理说得荡漾,似一块水银滚来滚去,捉那不著。”有人认为“那”通“捺”,义为按住、压住。《研究》指出:“据我们核校宋刻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那’作‘它’。”可知《语类》中并无“捉捺”一词。即便“那”字是《语类》原文,也应理解为指示代词。又《语类》王星贤点校本:“圣人法天,做这许多节,指出来。”《研究》指出“‘指’,宋刻本《池录》卷二十八、静嘉堂本、成化本、徽州本皆作‘掯’”,“节掯”为一词,有关节、关键义,上例中指自然节气。王星贤整理本未能校正讹误,造成断句失误。《研究》作者花大力气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对《语类》做了全面细致的校勘,校正了其中的错讹,保证了语料的真实可靠性,这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的学风。
    二、多角透视,系统全面。词汇的面貌是多方面的,研究者揭示的层面越多,读者看到的信息越丰富,对词汇面貌的了解就越全面。《研究》之前,已有陈明娥《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一书问世,书中对《语类》词汇的研究设立了四节,分别探讨了口语词聚合群、后缀“子”、三音节、四字格四个层面。《研究》则设立七章,分别论述了《语类》的词汇概貌、词汇构成(异形词、同素异序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语块等)、专类词语(同义词、反义词、成语、虚词等)、方俗口语词、常用词、词义系统、词汇研究的价值等七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包含很多词汇点,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语类》词汇的整体面貌,从而为中古词汇研究确立了一个显著可靠的坐标。完整的汉语词汇史正是通过诸多这样的坐标勾连串通而成为纵向大动脉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坐标性成果,汉语词汇史的面貌将始终处于云山雾罩、若明若暗的状态。
    三、考辨精审,新义叠见。口语词的考释比书面语词语的考释要难,原因在于口语词历史上缺乏记录,缺少研究,欲求其义,常常感到找不到线索。《语类》中有大量难解的口语词。日本汉学家入矢义高慨叹说:“《语类》的文章,是读了好久也不会减少难懂的部分。”《研究》在疑难词义的考释方面创获良多,为正确理解文意扫除了大量障碍。如《语类》卷一二二:“遂至于凡事回互,拣一般偎风躲箭处立地,却笑人慷慨奋发,以为必陷矫激之祸,此风更不可长。”《研究》指出,“偎”有隐蔽、躲避义,字亦作“隈”,“偎风躲箭”即避风躲箭,比喻遇事退缩不前。作者还附带对文献中颇有争议的 “偎干就湿”、“回干就湿”、“推燥居湿”等词语做了辨析。有些人把“偎干就湿”解释为 “把煨干的地方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尿湿的地方,极言母亲抚育幼儿的辛苦”;有些人把“回干就湿”解释为“母亲把干燥的地方换给幼儿睡,而自己则睡到幼儿尿湿之处”,认为“回”是换的意思;《研究》指出,“偎”、“回”、“推”都是避让、推让义,融会贯通,斯为确诂。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