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埃及通史》:凿通埃及古今的艰难跋涉——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海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者 郝欣 曾江 参加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海利撰写的专著《埃及通史》日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兼顾学术性和知识性,力求体现史著的血肉丰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绵延五千年的埃及文明和历史的斑斓画卷,即从埃及文明的起源,经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时期、拜占庭帝国时期、倭玛亚王朝、法蒂玛王朝、马木路克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至英国统治时期和埃及共和国的埃及历史。近日,本网记者就有关问题对王海利进行了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能否从学术角度谈一谈本书这一成果的价值?在本书的撰写中,您展开了哪些学术思考?
    王海利:《埃及通史》写作前后共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对本人来说,是一次凿通埃及古今的艰难跋涉。
    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获得文字描述最多的国家之一。关于埃及历史方面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现有这些著作几乎都是局限于埃及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或时期)。因为在学者看来,埃及历史的诸多阶段似乎都是滴水不漏的车厢,彼此可以完全隔离开来。如此一来,囊括埃及古今的历史著作在国内外却十分罕见,目前我们国内能见到的只有彭树智先生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作者雷钰、苏瑞林。雷钰负责古代部分,苏瑞林负责近现代部分。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是迄今由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埃及国家通史,该书以“文明交往论”为线索,贯通埃及古代、近代、现代史,是中国学者编撰埃及通史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在《埃及通史》一书的撰写过程中,对埃及通史的理解和切入,与《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在中国,“通史”是一个经常使用而且容易理解的词。例如,在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之类的历史书籍;在大学历史系,通常开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大家一看也都很明白,知道那不是某朝某代或者某一时期的断代史,也不是专门史。
    中国之有通史,自司马迁作《史记》始,他正式把“通古今之变”作为著作的目标之一(不过,史马迁并没有以通史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自司马迁之后,我国通史著作或以“通”命名的史书就多起来了,因此,中国史学有个通古今的古老传统。正如刘家和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学者讨论和研究通史,实际上是在“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面”上进行的,即通史体例和通史精神。从体例层面上说,通史似乎是最容易理解的,一本历史著作只要是时贯古今的,那就是通史,但是严格说来,这只是作为通史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作为通史的充分条件,真正的通史还要涉及另一个层面,即必须具备通史精神。施丁先生曾说“不通古今之变,则不足以言通史”。也就是说,“通古今之变”就是通史的精神。
    我以“通变”作为贯穿《埃及通史》全书的主线。由于《埃及通史》是本人作为单一作者撰写的一部埃及通史,写作过程中本人始终带着“通埃及古今之变”这个困惑,从本人熟悉的法老文明开始写起,采用“从古至今”的特别视角,一步步延展埃及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画面,关注埃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探讨埃及历史变化规律,“以古为镜”、“以史为鉴”,从而达到“述往事,思来者”的目的。
    另外,我在本书结语部分“法老形象的演变与埃及历史的未来”,使用了近万字的篇幅,以法老形象的演变作为反映埃及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透视了埃及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应该说,结语部分有力加强了我在本书中所贯穿的“通变”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您上述所谈的内容,您在撰写《埃及通史》时,除了运用所受的埃及学训练之外,也体现出受到的中国史学传统的影响,并自觉运用传统方法的史学意识。
    王海利:是的。我正在从事的“古埃及文字研究”课题也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字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古埃及文字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古代埃及文字与中国文字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大文明中的人类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本书之后,您下一步在埃及史研究领域计划的学术工作是什么?
    王海利:由于本书是一部主要面向大众的埃及通史,内容略古详今,笔法尽量通俗,力求体现史著的血肉丰满等特点,对埃及历史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并没有展开学理性的探讨。虽然我在每章末尾的“作者点评”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和个人观点,但由于受整套丛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体例和篇幅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和观点,未能详述,今后我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关注埃及历史、文化的转型问题。当今的埃及如何在时空和文化上架构起连接其祖先的桥梁,如何弥合法老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隔阂,如何让法老文化成为当今埃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都将是今后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也希望《埃及通史》一书的出版,能引起国内更多读者、专家、学者,对埃及这么一个古老文明国度的关注,从而将我国的埃及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更加深入、成熟的阶段。
    
    埃及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本网记者 刘潇潇/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