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彭长城:新媒介时代重解“《读者》人文关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4年 彭长城 参加讨论

    《读者》杂志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内在的东西深深打动了读者,吸引读者不断阅读。
    办刊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场长途跋涉。一本杂志的思想的形成和内容分布,是经过长时间坚持使命、理念微调、适应社会变化、编辑创新和文化积淀的产物。《读者》人文关怀也是在长达30多年的办刊历程中,一步步总结提炼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的人文关怀既成就了这本杂志今天的地位,也蕴藏着一本杂志的光荣和梦想。
    为什么把《读者》的编辑思想概括为人文关怀?
    回顾《读者》30多年的变化和发展,可以把其思想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1、1981年~1989年:播下知识、人性、爱国的种子。2、1990年~1999年:关注时代、社会和优秀文化。3、2000年至今:人文关怀思想成熟。
    2000年以后,《读者》进入快速拓展期。《读者》人文关怀的理念通过内容的微调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更加丰富和坚实起来。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2000年《读者》与中国青基会共同策划和实施的“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活动。这一活动彰显了《读者》的社会责任,激发了读者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对刊物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认同。
    2001年底,我写了一篇《读者》人文关怀的文章,提出,时代资讯、文化文明、人性光辉、精神家园是《读者》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读者》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升化是对读者成长的关注。老出版家陈原先生曾提出一个“杂志的读者同杂志一起成长”的概念,受到启发,《读者》提出了“与读者一起成长”的口号,争取与自己的读者们一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求索健康生存之道。
    2004年初,杂志提出了“《读者》,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一理念。何谓心灵读本?就是始终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以独特的人文思考视角,最终体现看似超然、实则亲近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恰恰是《读者》安身立命的基础。
    在我看来,《读者》的人文关怀应该具有三个立场,一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人性立场,二是传统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的以人为本。它不仅是对个体心灵的慰藉,是一份“心灵鸡汤”,也不仅是一本帮助个人建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读物,而是一个关注个人、关注社会,同国家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的一本刊物,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的整体模式。
    《读者》是一本倡导文明的杂志,这种文明有传统文明,有西方文化;《读者》是提倡尊严的杂志,这种尊严包括从个人到他人到国家;《读者》也是与时代互动的杂志,这种互动使杂志成为时代的一份子。《读者》同样是是努力促进个体进步的杂志。个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个体得以成长,价值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必将实现。《读者》以人文关怀为主旨,以打造国人的心灵读本为目标,历经30余年持续不懈地努力,成为中国人的阅读所爱,能与世界上发行量最大杂志比肩,成为中国期刊界的代表。《读者》的成功,印证了这个与时俱进的伟大时代。
    《读者》以人文关怀为标尺,挑选和整理可留存的信息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很多传统媒体非常头疼的一年。一方面发行量下降,另一方面,广告额大幅锐减。有些报纸停止了出版,有的媒体变革管理架构,以适应数字出版和移动阅读的大趋势。而从国际来看,2009年,美国《读者文摘》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012年,《读者文摘》的中文版《普知》在试水4年后宣告停刊;同年,英国《大英百科全书》和美国《新闻周刊》先后停止发行纸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似乎是一个纸媒的冬天,但冬天总是孕育着无穷的希望。
    面对纸媒的大幅度下滑,《读者》杂志的发行量尽管有所减少,但基本稳定在一个可控水平,最近几年的印数保持在700万册以上,每月还有40万册以上的数字版。总体来看,还是比较稳定。为什么《读者》杂志能够保持住这样的发行量呢?我想,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优质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人们还是希望探索和获取更有意义的可留存的信息。数字出版只是提供了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渠道,越是海量的信息,越需要编辑们的精心选择和加工。《读者》以人文关怀为标尺,挑选和整理这些可留存的信息,是这本杂志的生存方式,也是保持其长久生命力的内核。
    当然,作为办刊者,我们要适应数字出版和移动阅读的大趋势,利用新的技术,掌握新的产业趋势,开发好现有品牌。对《读者》杂志来说,《读者》的文化关怀、情感关怀、成长关怀、社会发展的关怀是《读者》开发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挖掘出许多新的产业。比如我们可以开发《读者》文库,《读者》文化奖,《读者》心理咨询和培训。围绕《读者》对教育的关注,在教育界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开发《读者》在线教育,还可以开发游学模式,创造新的培训需求等等。
    对我们办刊者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手里有一个媒体,而媒体即平台,平台即产业。因为媒体总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公信力,每个平台都能接触到相关产业,进入可以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关键是我们如何创新,如何发展(本文根据彭长城在“彭长城编辑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
     
    (作者为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读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