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玉萍 参加讨论

    文化价值源自辛勤的耕耘
    ——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原编者按:《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白鹿原》、《尘埃落定》、《历史的天空》、《解放战争》、《哈利·波特》……一部部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铸就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一个甲子的出版历程中形成的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如何把“华丽”带入下一个60年?
    文学评论家出身的潘凯雄给记者的最初印象用“沉稳”二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右手夹一支烟,至燃尽却未吸几口;话不多,极精练的话语却常引人入胜。实际上,这沉稳的气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对文学出版的理解与追求,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出版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从1951年建社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走过了60年风雨,在他看来,一个甲子的光荣已铸造成了历史,而新梦想的实现须有赖于扎实的耕耘。
    “后来者”的文化担当 
    “以国家文化建设为己任是60年来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潘凯雄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创社之初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湖畔派诗人冯雪峰制定的出版方针谈起,“古今中外,提高为主”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设定了门类齐全的出版范围,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多层次结构,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成果。同时,“提高为主”的理念也为出版业务设定了文化品位的水准。潘凯雄把自己定位为延续文化建设出版传统的“后来者”。
    随着“挺拔主业,优化结构,强化品牌,丰富品种”的出版理念的提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思路日渐清晰。据潘凯雄介绍,最近十年的出版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手抓原创新作,包括本土文学作品以及引进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一手激活固有的出版资源。所谓出版资源就是多年来积累的版权。“拥有版权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有效的文化传播,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用好用活。”潘凯雄强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良好机遇,新课标提出了多部必读的文学名著,而绝大多数的版权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组既指继续出版本社已经拥有版权的图书,也包括依靠自身品牌不断吸引新的版权,如出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典长篇小说的典藏本等。在他看来,“重组版权资源的背后实际上是用新的时代理念去激活沉淀多年的资源”。
    挺拔主业 出好书 
    潘凯雄眼中的“挺拔主业”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主业。潘凯雄说:“2010年,媒体总结的出版关键词集中于‘兼并重组’、‘股本上市’等,这些实际上只是手段。跑马圈地,股改上市网罗了大量资金,如果将其投到了其他行业的项目上,那和出版又有什么关系?”出版社的主业就是出版,是传播人类文明,是做好文化普及、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工作。在他的出版理念中,“挺拔主业”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而言,就是“做文学出版,做好文学出版”。
    作为出版人,潘凯雄曾经在他的专著《双面人手记》里谈到出版人的境界。当记者问及面对当下社会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文学出版人如何能在浅阅读与境界之间找到平衡点时,他换了一个角度,用“多出书,出好书”六个字来形容人民文学出版社6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多出书”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态度,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发展多元文化。“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任何一元都不可能独大,所以我们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要提倡多样化。但现在主旋律经常被简单化、狭隘化、庸俗化,在不少人眼中,主旋律读物的读者甚少。潘凯雄说,文学出版是大众出版,对于大众出版来说,作品到达不了读者的手中,就没有经济效益,也就没有社会效益。“叫好不叫座的图书对于大众出版来说不叫好,虽然内容很主旋律,但实际上起不到文化传播和育人的作用。这个‘好’一定要兼备内容价值和艺术价值。”
    谈到时下热门的“庆祝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和“‘十二五’开局”等方面的选题,潘凯雄的眼神平淡而坚毅,“我们这方面的作品既要有一定的量,更要在内容和艺术上过硬”。
    把书的生命力做长 
    靠出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后的路能走多远?潘凯雄坦言,“危机感是有的。但经典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这条流动的产品线必须不断注入新的经典。”尽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书和长销书较多,但越来越多的图书会逐渐转为公版书。“进入公版领域的图书出版必然存在竞争,质量有保证才能占据市场。”
    潘凯雄认为,不断把新书培育成经典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后的发展目标。“衡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准应该是复合的,方方面面基本的底线是第一层标准,第二层标准则是你的出版行为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乃至世界的文化建设作出了何种贡献——这不是指为GDP作了多大的贡献。让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靠的是思想和话语权的传播。经典中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出版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回顾近20年来的出版业,图书品种增长很迅速,但总印数增长并不明显。“单品种销量下降,这个问题值得反思。”潘凯雄说,真正的文化繁荣绝不仅仅是品种的增长,更是图书生命力的长久,从这一点上来说,“出版人一定要有创新精神,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需要沉下心来做好书。
    这样的要求也被推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和很多出版人的看法一致,潘凯雄认为不管什么载体,出版的本质不会变。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思维,数字化影响着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但潘凯雄强调数字出版不能否定编辑权,否则只能是一种社区的交流而非出版。
    “内容是家,看好了家就能保持发展势头。同时要时刻关注和积极参与数字出版。”谈及被称为“传统出版与网络的联姻”的2009首届“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他坦言那次比赛是与网络联手的试水,“但牌子没有做起来,具体操作上还有待改进,接下来会同时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继续做文章”。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问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下一个60年的出版设想。潘凯雄以一贯的稳重态度表示,“出版是一件务实的事情,是艰苦地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到下一个60年的节点,假如我们还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一批令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优秀文学图书来,那就是成功的。”但他强调,可以拿来“数”的家珍绝不是出版产值,真正的文化价值不是可以量化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