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王 淼 参加讨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即明显存在着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比例的不平衡,西方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传统文化;第二个不平衡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科技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人文文化。
    近世以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与命运,一直是思想文化界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之一。这种争论基本上都将传统文化置于现实的对立面,温和者大都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地扬弃与改造;偏激者则以西方文化为标的,印证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进而主张“全盘西化”。楼宇烈先生的新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部反思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著作,楼先生溯本求源,全面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中发现其根本精神,亦即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而得出“择善明用”、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结论。
    楼先生的著作有一个基本的命题,即只有传统文化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现实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传统,就没有现实;抛开自己的原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别人非但会看不起你,而你也永远不会有超越别人的机会。事实上,现代化的要义并不是抛弃传统文化,而是融合别人的优点、继承自己优秀的传统去发展,所以楼先生说:“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看人怎么去运用它。”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无是处,还是尽善尽美?好的一面,究竟应该如何运用它?不好的一面,究竟应该如何扬弃它?楼先生认为,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中国国门既开,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乃至丧权辱国的境地,一般国民未免丧失了文化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流传既久,真意渐失,也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是,摈斥传统文化,忽视人文精神,转而崇尚更加实用的科技文化,就成为彼时中国人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即明显存在着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比例的不平衡,西方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传统文化;第二个不平衡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平衡,科技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人文文化。两个不平衡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文化的断裂与人文精神的失落——传统文化成为无用之物,立竿见影的科技文化才更加符合人们现实的需要,终致人性扭曲,物欲横流,个人沦为物质的奴隶。面对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楼先生首先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在个人方面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自我管理,不是以契约束缚自己,而是从内心约束自己;在伦理方面强调的是血脉、责任和义务,讲究合法、合理、合情,顺其自然而非无所作为。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于人的心灵,保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文化则更加倾向于机械文明,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与个体独立性,崇尚理性的思维,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契约的关系。应该承认,西方文化的确创造出璀璨的物质文明,而这种物质文明既为西方世界带来了财富与荣耀,同时也使得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纯粹精神充满向往的尼采,甚至惊叹“上帝死了”,而尼采的思想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诚如楼先生所言,人本来是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高级生命体,离开了物质,人固然无法生存,离开了精神,人就会陷入虚无。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极有可能变成盲目之物,要把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不仅是人的身心,包括很多社会问题都需要从人文来入手。由此可见,科技文化虽然有改善人的物质生活之功效,但人文文化也并非可有可无之物,只有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齐头并进,社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现实的对立面,甚至以“封建”、“落后”、“吃人”之类粗暴的字眼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未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真髓,而这种评价本身即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中国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单纯是学知识的文化,知识是静止的,智慧是变动的,中国文化的变动与西方文化的静止,恰好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可以弥补或纠正西方文化的资源,而西方文化也同样可以弥补或纠正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彼此之间既有汲取,也有选择;既有融合,也有扬弃——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以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精神的空虚,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功效。
    正像楼先生所说的那样,“文化类型”的差异,原是“在各自地区、民族、国家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着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传统,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的特有性格和精神风貌”,因而是不可能、也不应当强求一致的。当然,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想要完全固守传统文化,既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将现代化当作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