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段祺瑞传》:段祺瑞为何一生都没有做成总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http://cul.qq.com/a/20150720/005661.htm
    来源:腾讯文化   2015年7月20日
    
    腾讯文化 陈文嘉 发自北京
    
    “北洋三杰”史,北洋军阀史。
    最近,北洋军阀人物研究又添两本传记。《段祺瑞传》与《冯国璋传》出版,接续两年前的《王士珍传》,组合成“北洋三杰”史。
    “三杰”之名,是外国人给的。龙虎豹之名,是国人加的。王、段、冯三人在北洋武备学堂期间是拜把子兄弟,袁世凯倚为股肱。在随后的辛亥、反袁、反张勋复辟、对德参战、五四运动等历史转折点上,三人表现各异,百年来,他们收获了不同的名声与争议。
    上述三传的作者彭秀良,自称为独立学者,他希望用不同以往传记的写法,“不像咱们过去,光是批判”。而是揭示这些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勾心斗角,都是次要”。
    
    

 


    《段祺瑞传》,彭秀良著,中华书局6月出版
    
    《冯国璋传》,彭秀良著,中华书局6月出版
    早期发迹,袁世凯驾驭北洋三杰,让他们互相牵制
    腾讯文化:两本书里没有那么多的八卦
    彭秀良:可以这么说。我开始定位它是学术传记,不像评传那样,评我也不想过多地评。我希望揭示这些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而不是光揭露那些乱七八糟的小事,什么勾心斗角的,那都是次要的。另外,无论怎么讲,咱们这个时代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那个时代一定为这个时代奠定了某些基础,而不像咱们过去光是批判。
    腾讯文化:放到一个大的背景里面看他们的命运?
    彭秀良:对,尤其是这两本书,段祺瑞和冯国璋比,段祺瑞贡献要大很多,尤其是在几个方面,推动中国参加一战,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限制治外法权,他都在做。他那个路径是比较好的,他没有违背国际法的要求,比如对于部分条约是修改,而不是废除,那个条约到期了,你修改,这是比较好的。咱们不能否定人家带来的贡献。
    


    
    腾讯文化:北洋三杰,只有冯国璋参加过科举考试,王士珍、段祺瑞都是行伍出身
    彭秀良:对,他们俩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有这几个因素:第一个就是年龄上的差距,差好几岁,这几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了。科举三年一次,差5岁就差很多,要赶上废除科举,那不是更麻烦了。另外就是他们家里的传统不一样。比如王士珍家里都吃不起饭,拿什么去上学。段祺瑞也是的。冯国璋的家庭稍微好一点,有人资助他,完成了他的学业。
    当时的人是不愿意去当兵的。另外,段祺瑞当兵与他成长的环境有关,他祖父是有军功的人,他周边的人都是这样,他受这个的影响很深。而冯国璋他的哥哥有功名,家里几代都有,所以他就走这个路,和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腾讯文化:袁世凯是怎么使用北洋三杰的?
     
    彭秀良:袁世凯最大的手段是把他们平衡使用,谁也不要发展得太快或者是太慢,互相牵制,便于他的控制。比如他新军第一个协统是王士珍,第二个是冯国璋,第三个是段祺瑞,他让他们三个平衡发展,后来练成北洋陆军六镇以后,把他们在不同阵营里面调来调去,不让每个人在这一个师里面待的时间太长,不让他在这个地方当师长当的时间太长,避免发生个人势力。
    腾讯文化:三人有没有谈过袁世凯的这个做法?
    彭秀良:这个不太清楚,但是袁世凯在他在洪宪帝制期间,曾经和王士珍谈过一段话,就讲冯国璋怎么怎么不对的,那段话我没记下来,意思就是对冯国璋有点不满意。在这里面,王士珍是比较老实的一个人。
    
    
    段祺瑞与冯国璋
    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一开始没有提出清帝退位
    
    腾讯文化:武昌起义后,袁、段、王、冯四人密会,建议清廷接受武昌的要求,统一并着手准备召开国会,组成真正意义上的内阁,宽容武昌兵谏。他用的是“兵谏”一词来描述武昌起义。
    彭秀良:那些高层的人,包括清政府,皇帝、大臣们没有对那个武昌起义在意,认为和过去兵变是一样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腾讯文化:湖北军政府的要求跟立宪派政治主张的思路差不太多,并不要求清帝退位。
    彭秀良:对,他们基本上是比较接近的。当时南京临时政府还没有成立,湖北新军也没有和孙中山建立联系。当时的统领是黎元洪,他毕竟是在那个环境成长起来的,他会对清政府带有感恩之心。我感觉当时他也不认为这个能成功,所以提出的要求相对保守。
    咱们现在回头看,觉得一目了然,当时的形势谁看得清楚?当时是看不清楚的。说不定袁世凯把他们灭掉呢,他们什么都没了。而且民众的倾向不一定就是革命。
    李剑农写的那本《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里面说,民心是不可依靠的,当时人们都以为孙中山这帮人就是乱党,捣乱分子,把他们灭掉,中国就太平了,而且大家认为,没有皇帝哪行?天下不就乱了吗?所以咱们讲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好,民主革命也好,它只是上层人的一种要求。底层的民众不认可这一点,没有皇帝,中国是不能长久的。当时都是这种心理。孙中山是革命党,是捣乱分子,整天造反,是这么一种普遍的社会观感。
    腾讯文化:段祺瑞通电共和,要求退位,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告诫不要轻举妄动。这出双簧戏,被后人演绎为一造共和,但名声都给了段祺瑞。
    彭秀良:他们两个目的又不一样,段祺瑞的活动不是让袁世凯受益了?但是袁世凯的地位不一样,他比较高,内阁总理大臣,他需要平衡关系,而且他不能落一个名声:从人家手里夺取政权。
    一造共和的名声给了段祺瑞,与后来给他写传记的人有关,把他表扬得比较高。当时辛亥以后成立民国,是各方面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他在其中起了一个作用。幕后就是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博弈。后来他的位置越来越高,1920年,他还掌握政权。有人给他写传记,就把他抬出来,逼迫清帝退位,一造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二造共和;粉碎张勋复辟,三造共和;又加以表彰。他自己倒是不怎么讲他“三造共和”。当时的传记就是这么写的。
    
    


    腾讯文化:冯国璋率北洋军攻打武昌军政府,往死里打。与袁世凯议和方针不合,倒暗合清廷旨意。
    彭秀良:他就想把他们灭掉,内心对清廷还是有感情的。当时他的职位已经很高了。他一直受到清政府的信任。
    袁世凯以足疾的理由被罢官回乡后,他还在升官,他跟清政府的高官很熟,和一些贵族关系非常好,大家认为他没有二心,他确实开始是没有二心的,后来给他封了个爵位。
    腾讯文化:段祺瑞通电要求清帝退位,冯国璋起初非常生气,但后来听说袁世凯旨意,才默然作罢。
    彭秀良:对,他以为是底下人背着段祺瑞发的电报。后来知道是袁的意思后,他没法反抗袁世凯。这时袁世凯提拔他,他自己也在算这个政治筹码。


    晚年段祺瑞。1933年1月22日,69岁的段祺瑞乘火车抵达南京。蒋介石执弟子礼迎接。蒋曾为保定陆军学堂学生,当时段祺瑞任该学堂督办。
    为何反对袁世凯称帝段在德国受民主思想熏染,冯觉得袁没把他当自己人
    腾讯文化:冯段二人反对袁世凯称帝,据说是因为担心称帝,自己永远做不了总统?
    彭秀良:对于段祺瑞来说,他毕竟在德国待过,德国虽然也有君主,但是一个比较民主的国家。他会受到国外一些思想的影响,他会有一定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我觉得应该有这个因素。他那个私心肯定也是有的。冯国璋感觉袁世凯在欺骗他,他曾亲口告诉冯国璋不称帝,最后还是做了。冯国璋觉得袁世凯不把他当成自己人,那我肯定要反对。
    腾讯文化:据说蔡锷、陈宧(yi,二声)在出走前,曾与段祺瑞见过一面。蔡锷带领护国军攻打四川时,没与四川都督陈宧打过几次仗,大家都对峙着。
    彭秀良:是的。那个时代的战争有一个特征,真正打的时候很少,打的时间很短,死亡的人数很少,但是之前的舆论准备得很充分。直皖战争就打了5天,前面折腾了好几个月,最后打了5天。
    护国运动造势造得比较大。他们就是通过压力改变这个力量对比,真正交火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死亡的人数也不是很多。
    
    府院之争临时约法本身留下的后遗症,激化总统与总理的矛盾
    腾讯文化:段、黎,段、冯之间,都发生了府院之争,除了利益之争,制度有什么问题?
    彭秀良:临时约法本身就留了一个后遗症,他们刚开始制定的时候,孙中山时代是总统制,后来改成了内阁制,很多历史学家说这是对人而不对事,应该对事不对人才对,对人不对事这不是法治原则,所以这就产生了很大的歧义,法律可以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改变,这是一个问题。因为立法是对事不对人,咱们是对人不对事,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英法等国的责任内阁制是以内阁总理取得国会多数的信任为条件,总理以外的国务员全由总理择人组织;而临时约法上的责任内阁、一切国务员,都要先行正式提交参议院征得它的同意,方可任命,实在是“变本加厉”了。这样,就容易激化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
    腾讯文化:段祺瑞如何处理与国会的关系?
    彭秀良:段祺瑞是不喜欢国会的,总认为是对政府捣乱,因而打败复辟的张勋以后,他就要组织自己御用的国会,也就是俗称的安福国会,作为自己的政治工具。那个时代,还处于民主政治的启蒙期,行政权高于立法权是个无奈的现实。
    腾讯文化:对德宣战的理由是能够实现德国在华权益的部分收回,而参加巴黎和会并签字,又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权益。这都是段祺瑞的主张。他是怎么考虑的?
    彭秀良:他是希望妥协的,通过妥协融入新的国际体系,或者说避免使中国被排斥在国际体系之外。国力的对比是很残酷的,咱们那个时候没有实力,所以外交上也很软弱。
    腾讯文化:张勋复辟,有人说这是段祺瑞下的套:故意鼓动他进京,借此驱逐黎元洪。
    彭秀良:段祺瑞基本上不使用这种阴谋手段,有也是他手下人做的,他自己的确是光明磊落搞他的政治。
    腾讯文化:徐树铮吗?这个人也给他惹了不少麻烦,段祺瑞还是那么信任他。
    彭秀良:对,但是他水平也非常高。他出的主意非常好使,一战爆发以后,日本占领青岛,进攻德军,徐树铮给他出主意,咱们暗地里接济德军点弹药,让德军对抗日本人,这是一个例子。但他脾气不好,树敌太多,严格来说,他觉得自己太棒,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很多人,他比较孤立。
    
    不当总统,是觉得总理实际权力更大
    腾讯文化:北洋政府时期,经常开会。如三次徐州会议,以及督军团会议,用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分歧。你如何看待这种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形式?
    彭秀良:这是中央权威失落的结果。段祺瑞主政的年代,早期还稍微好一些,中央的权威尚存,如各省督军、省长要由中央任命。但像张勋这样以省区联盟或会议的形式干涉中央的决策,正是军阀政治的最显著特征。
    腾讯文化:段祺瑞一生没有做总统,即便有条件,他也没有做。这是为什么?
    彭秀良:他觉得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理的实际权力要大得多。后来,他出任临时执政,实际上就是国家元首,和总统只是称呼上的不同。
    腾讯文化:“三一八惨案”并非段祺瑞下令开的枪。因为惨案同情学生,下跪、不开荤的说法也证明是谣传。为何会有上述谣传?段祺瑞自己有没有辟过谣?
    彭秀良:段祺瑞给学生下跪属于以讹传讹。据我所知,段祺瑞并未对此事发表过什么声明。我们对段祺瑞在“三一八惨案”中的印象,可能主要来自鲁迅的那篇文章。后来,有人似乎是矫枉过正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