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京报》:150年,残园可能惊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C11版-书评·书情
    【一周注目】
    两天之后,也就是10月18日,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周年。这样的大日子,理所当然应该郑重纪念,不过盛世之中回望国耻,却总归有一种尴尬的感觉,这就像圆明园张罗了一年的“修复150件文物”活动一样,以今日的方式去弥补往日的伤痕,终究不能当真。更何况,圆明园另一项大型活动“全球寻宝”更是在出去了一趟之后,便举步维艰,一时间竟然迈不动步子了。
    这样的背景之下,端正心态重新回望历史,或许是这个大纪念日当中我们应有的姿态之一。法语文学学者程曾厚的新书《雨果和圆明园》,便是这方面的一种努力。
    关于圆明园,我们熟知的最著名言论,便是来自雨果,因为他那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收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两个强盗”的称谓,更是深入人心。不过这些只是事情的一端,在另外那边,虽然这封信和《悲惨世界》共同列入雨果1861年的作品,但事实上其中疑点重重。程曾厚为此亲赴法国考察雨果的手稿、巴特勒上尉其人、信件的真实写作时间等等,最终为这场公案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仔细想想,对雨果这封信的最终考证由一名中国学者完成,本身就透露出一层不同一般的意味。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则不仅仅是“两个强盗”和两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在劫难之后继续衰败的过程,更令我们痛心不已。看看那本《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我们对此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书中所收入的历史照片,拍摄于火烧圆明园之后不久,虽然已经是一番劫后景象,但比起今日,园中的建筑依然壮丽。这些照片之前曾经在中华世纪坛展览,对于只能在今日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凭吊历史的观众来说,老照片上展示的真实历史景观令人震撼———喧嚣之前,我们该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
    最后要说的是,随着劫难150周年的纪念日,圆明园已经成了当下最热的阅读主题之一,诸如《温故》与《看历史》这样的刊物,也都推出了相关专题。不过大日子过去之后,热闹的话题想必也就会渐渐冷却,而夕阳中的残园,怕是无力再去惊梦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