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丁时照:用最文学的方式报告最真实的故事——评刘斌 凌育增《从深圳起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从深圳起飞》 刘斌 凌育增 著 中国民航出版社 2013年3月出版
    曾经让人如饮狂泉、改变世道人心的报告文学,现在大音希声。年轻人如我孩子一辈,说起“报告文学”,只能拿起手机快速百度这个词条来补白。
    一种文体的勃兴与流变总是和跌宕多姿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依中国文学的文体而论,大要即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脉。在它当红的朝代,一定是“时代文体”,作者读者蔚为大观,歌之舞之风情不绝,一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流行。
    “时文”和“时代文体”应该不是一回事。“时文”如骤雨潮汐,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雨过地皮湿,如朝露见日。“时代文体”初起之时有“时文”的喧嚣热闹,进而则超越了时代成为经典,让后世反复吟诵,融入血液,化为基因。
    回望历史容易看明白,身处现实总是很糊涂。仅仅从文体的角度看,现在的流行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各种网络文体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但要从中看出哪些能成为经典、流传后世,却很难说得上来。经典要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成为典型,号称现代“史记”的报告文学至今超过30年的历史,在这个变化太快的年代,30年的光阴可以显影出很多不被时间左右的东西。
    遇见刘斌、凌育增的《从深圳起飞》,让我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也让我体会到很多东西转变为“恒常”的美好。
    这当然是一部报告文学,由南航深圳公司原党委工作部部长傅开银总策划,洋洋40万字,将南航深圳公司20年的风雨航路,以文学的方式讲述出来,特别精彩。正好与策划者、作者都是好朋友,对人与事的熟悉容易引发共鸣,开卷满眼都是故人和故事,让人满心欢喜。
    从深圳起飞,第一步当属顶层设计,三个人物不可忘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是积极倡导发展深圳航空事业的第一位市委市政府领导。他曾用3亿元建造了至今仍然具有标志意义的八大文化设施: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电视台、新闻中心和深圳大学。深圳航空业的蓝图也由他绘就。梁湘卸任去海南之后,继任的市委书记、市长李灏主持市政府办公会议,将机场建设项目纳入市重点工程,强力推进。
    原民航广州管理局局长于延恩是位极有个性的领导。我一直都在民航朋友圈里听到他的传奇故事,但一直没有在文字上见到。这次如愿了。在书中,作者写道:于延恩代表民航广州管理局与深圳市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他摆了大排场,亲自驾驶007型小飞机在深圳城区上空盘旋两圈,然后稳稳地降落在刚建成的八卦岭深圳体育场,航行保障、通讯、保卫的车辆和有关部门人员先期到达,车队在警车护卫下浩浩荡荡经过市区,一时间深圳全城沸腾,万人空巷,这个行动在宣告:中国民航全力支持特区建设,全力支持深圳发展航空事业。
    深圳老书记李灏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哪一项改革之初,不是离经叛道?”
    因为早年当经济记者的缘故,我和南航深圳公司的许多人打过交道,有的人已经由工作关系变为朋友。无论是过去的采访接触,还是后来的非工作往来,对南航人一直是亲近中有敬重、欣赏中有敬佩。他们这个群体,很有信仰,业务精湛,讲究规矩,纪律性强,男的风度翩翩,女的气质出众,个个都清清爽爽,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群体。都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其实,风景永远都有,倒是发现的眼光不常有。
    《从深圳起飞》印证了我的判断。其中有大事有秘闻,显示的是行业气度。有幽默也有眼泪,体现的是人格特征。作者笔力老健,纵横捭阖,明显是得报告文学之三昧。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作者也让这群人接地气,有烟火味。
    例如,有位女机务带男朋友让爸爸妈妈“审查”和“面试”。老爸说:面相不错,像个好人。老妈说:人看上去挺老实。作者忍不住跳出来说话:老实有时是装的。结果,三人大笑。
    还有一次,负责维修的黄穗生几个人已经忙了一天一夜,晚上10点领导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小黄,下班吧!”小黄用胳膊擦拭一下脑门上的汗珠,脸上刚露出笑意,没等笑出来,领导又跟上一句:“明天早上6点上班。”小黄的笑停在半空中,“领导,说话别喘大气,一句话说完嘛!让我们空欢喜。”这样的断章插曲,让人性得以明媚。
    写报告文学需要激情和定力,不深入采访,不仔细打磨,成不了器。这部书耗时半年,采访了近200人,写就一部航空公司的20年发展史记,其艰难程度、个中甘苦一望而知。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写短平快的东西,靠小聪明就能赢得打赏。有人说,文体是不平衡的,一些文体诞生了,一些文体消亡了,一些文体流行了,一些文体寂寞了,一些文体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策略,这话同样适用于报告文学。但是,不论怎样变化,下苦功夫才是展现大智慧的根基,一切的终南捷径,终归虚妄。
    我看了很多写企业的书,能把企业发展写得如此有趣,能把员工写得如此灵动的,不多。究其原因,关键是策划者的立意和作者充沛的激情。三位参与者,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即将告别职业生涯,他们都是拓荒的一代,深圳的蓝天白云里有他们的汗水与心愿。过去他们拼命工作,如今依旧刚健有为。
    多少人青丝染白发,多少人美艳褪风华,不!往事永远不会尘封,激情岁月如梦如歌。这么好的话当然不是我说的,是书里写的。人生就是一往无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作为时代的守望者和记录员,我们在记录和讲述他者故事的时候,也在为自己的故事背书。
    一点读后感,不堪持赠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