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摘报》:《万历十五年》为中国史学打开一扇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发布时间: 2008-11-30 12:24来源:文摘报

    在有关30年的阅读记忆中,《万历十五年》是极其重要的一本。这不仅是因为它在近30年时间里长销不衰,更因为它影响了许多学人。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梳理了本书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以及它在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原则上接受出版”
    1979年5月23日,身为中华书局古代 史编辑室副主任的傅璇琮,收到了著名画家黄苗子的一封信,信中说:“美国纽约纽普兹州立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
    收到书稿后,傅璇琮马上细致审读,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他很快写了一份审稿意见,认为书名虽说是《万历十五年》,实际是论述明代中期的社会情况,着眼点比较广。但是,当时中华书局的一位领导提出,何必要出一个外国人的书,并要求傅璇琮“婉拒”。
    1979年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不久。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的弟子潘振平(该书1997年版的责任编辑)的说法,中国的影射史学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了,而新的史学方法还未出现。由于文化开放程度不够,中华书局对于外籍华人作者的书稿以及不同寻常的表述有这种顾虑实属正常。就连傅璇琮也怕肯定得太过分,出问题。因此,他又“鸡蛋里挑骨头”,提出了几点批评意见,并提出建议,请别的同志“再审阅一遍,共同商量一下”。之后,就由古代史编辑室的另一副主任魏连科再审一次,两人最后联名提出“原则上接受出版”的报告。
    其后,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赵守俨在中华书局发稿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万历十五年》在中国的出版一锤定音。
    由于当时中国出版界版权意识淡薄,因此,中华书局与黄仁宇并未签署出版协议。直到1995年,双方才签署了一个期限为10年的出版协议。
    古文专家润色
    黄仁宇写作《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最初是用英文写的,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后来,又由他自己翻译成了中文。由于30多年的国外生活,黄仁宇对中文已经有些生疏了,他寄来的中文稿里有很多语法不规范的地方,谴词造句上难免有不少难懂之处。中华书局编辑部在征求黄苗子的同意后,请来了傅璇琮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的古典文学专家沈玉成帮忙给稿子润色。
    编辑部当时的意见是“尽量地按照作者的行文规则进行润色,不进行较大删改”。沈玉成每修改完一章就交给编辑部,再由编辑转寄给黄仁宇,黄仁宇修改认可后再寄回来,就这样反反复复,一章一章地润色修改。在来往了许多书信后,直到1981年6月,《万历十五年》中文版才基本定稿。黄仁宇对沈玉成的修改稿是满意的,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幸经润色修改,本书与读者见面时,文字方面已较原稿流畅远甚。”
    从结果来看,《万历十五年》能在读者中引起较好反响,沈玉成先生“润色书稿”功不可没。1982年,《万历十五年》正式出版,由黄仁宇的老友廖沫沙题笺,印在封面。
    历史写作新途
    《万历十五年》初版首印2.75万册很快销售一空。本书在史学界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黄仁宇始料未及的。
    此时,正在华东师大求学的潘振平读到了《万历十五年》,他回忆说:“我们原来的历史写作都是苏联教科书似的,从定义出发,过滤掉了历史中比较鲜活的那部分人性,事件的展开……变成了完全是一种论述性的东西。而黄先生让大家知道,至少有这么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他的落脚点是中国怎样从一个传统社会转变成现代社会。这个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
    学者吴思第一次读到《万历十五年》是1986年。他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惊叹:历史竟然可以这样写!而让他感到惊奇的原因在于“我们那个时候见过的历史写作只有两种,一种是范文澜式的,另一种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式样的。黄仁宇的史学著作对于那个时代进入很深,读完之后有一种让人在那个时代活了一遍,走了一遭,认识了很多活人之感。总之,有全面的好感,带来耳目一新的新鲜空气。”等后来有了积累之后再看《万历十五年》,读明史,他终于发现黄仁宇绕来绕去一直想说明白却没有说明白的东西,就是让他一举成名的“潜规则”。

(《新京报》11.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