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北京晚报》:《看图说瓷》:这丫头不是那鸭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瓷器是日常之品,也是艺术珍品。好的瓷器出入各大拍卖场所,藏家竞相出手。不过即使是入得著名拍卖行拍卖图册中的珍品,其图说文字仍然不免粗略简陋,错讹频频。在艺术学者倪亦斌的《看图说瓷》(中华书局出版)里,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瓷器上明明画的是《牡丹亭》题材画,注解文字只是挨了个边儿:“名为柳的女子梦到了爱人梅”;而把“司马才仲夜梦苏小小”,解成《西厢记》中《草桥惊梦》,等于是将断魂的烟花女,错识为思春的大家闺秀。如此的看朱成碧,背后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有趣说道,倪亦斌的这本书,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讲瓷器,又与收藏鉴赏有关,看来颇有专业门槛,实际上里面的内容驳杂而有趣。涉及到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传统画题,那些画题还都与古代的戏剧、传奇、民间传说相关,读进去后,搂草打兔子,就中国古代文化,也能收获颇丰。误读有时生厌,但在这里,却是误读生趣,因为有些图饰打眼一看,非常容易想当然。只有把一些关键细节点出,才果真知道:这丫头不是那鸭头。谬误得可以。
     《看图说瓷》原本是作者在《艺术世界》所写的系列专栏文字的结集。作者倪亦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主修中国艺术史。从字里行间来判断,他对国外拍卖行的行情非常清楚,国外的收藏家也多有接触。所以,看图说瓷,每一篇的引题都是一段时期拍卖行动静很大的一件瓷器。但其论说的重点不在价格,而在图饰辨析。在作者看来,这些附着在瓷器之上的图像,不仅体现着艺术家的匠心,同时也折射着中国文化丰富的信息。而这些,也是鉴定瓷器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
     如何从一角人物衣饰,断定它可能诞生的朝代;又如何从同一题材的不同诠释,看出一个时代的风尚?辨清这些,大概需要艺术史与图像学的功底,还需丰富的图片可以做比对。倪亦斌序中说,他的底气就来自于自家电脑中,已经有几万多张图像的储存。有这些存在那里,这本书就等于为读者开了一门纸上的古代瓷器艺术鉴赏课。对《西厢记》、《牡丹亭》感兴趣的,大概可以从书中同类题材的分析上,知道画家表达侧重不同,整个画面就会大相径庭;而看一个图饰上有女子持剑,就下断言是《断桥》,那可得留神,很有可能是《百花赠剑》。
     说到为什么瓷器上的图饰,会出现那么多语焉不详或张冠礼戴的命名?倪亦斌的看法是:“国人忽视传统画题久矣。”在他书中,历数了许多传统画题,比如表现儒释道并举的《三教圣像》的母题,表现古代人凤求凰的“桑林求偶”母题。因为它们都是传统画题,所以才会被画匠们在瓷器上反复表现。题材相同,意趣却各异。比如“桑林求偶”诸版中,既有“秋胡戏妻”的浮浪版,也有以矮身量递金元宝向女子献媚的搞笑版。再比如东汉名臣刘宽“翻羹不恚”(即仆人在他面前打翻汤羹,他不恼反而关心仆人有没烫手)的主题,也有画匠出于对故事的理解有误,画成了主人很生气,奴仆很害怕的画面。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则在这个画面上出奇制胜,将被迫犯上的侍女欲打翻肉羹前的胆怯,与汤溅刘宽袍服后非但不恼且关心问询下人的情形并置于一图。将同一事件发生前后的两个时空人物并置画出,倪亦斌说,这叫“异时同图”。中国古代的绘画者,早已经深谙此道。他们同时懂得,绘画是观看的艺术。受众有别,画面就不同。区分《西厢记》与《牡丹亭》画题,到底是能与女誊共赏的“洁本”,还是经青楼文化诠释的“成人版”。就得看那一对男女相见,到底是非礼勿视,还是眼波流转。
     看图说瓷,观看有道,懂了,即使不做收藏,瓷也真是一个意趣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