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城市快报》:青山有玉钟灵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古人以为山有灵,必有玉蕴其间——昆仑山就是这样的山。昆仑山精神层面的内涵是神话、传说,其物质基础是美玉和丰富的矿藏。奥运会的奖牌材料选用的是昆仑玉,应是对它的极度认可。本书聚焦于昆仑山及它所出产的美玉,讲述采玉人的生活,介绍古往今来关于玉的故事,并论及辨玉、琢玉、赏玉等话题,展现了玉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传在西周时期,天子周穆王携八骏出游,一直来到西部的昆仑山。在山上,他遇到了美丽的西王母,两人一见倾心。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与周穆王饮酒吟诗,令他流连忘返。当京中传来紧急消息,要周穆王返回的时候,西王母洒泪相送。
    当时昆仑山离京都很远。周穆王手下有一个名为“造父”的人,最擅长驯马驾车,他施展出浑身解数,在很短时间里就让天子赶了回去——成语“一日千里”就是这么来的。
    无论如何,周穆王的故事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巍巍的昆仑山从不乏浪漫气息,从它的脚下仰望,高绝的山峰遮断天边的颜色,山坡犹如一张张展开的穹幕,让深邃的颜色映入眼帘。一时间,它好像要倾倒下来,却被一只神秘且富有力量的手擎住,让你在窒息式的虚惊中感叹它的壮观。
    在山坡下更近些的地方,是一片青葱的绿色,数十只山羊优哉游哉地在那里吃草。这里没有那种风吹草低的感觉,带来的是另一种舒朗。它会让你的头脑中浸润那些迷人的氤氲气息,让你忘记尘世,想起西王母的神话。只有这样的山才有灵性,日月的精华在其中不知缥缈了多少个年头,才能幻化成一块块令世人惊叹的美玉。
    玉中最有名的要算和氏璧,相传秦始皇将之作为传国玉玺。有人说和氏璧出自昆仑山,有人说不是。只是这块“天下所共传之宝”千百年来都不见踪影,是否真有此物都成疑问。但对于钟情于玉的人来说,他们尽可想象其无暇的至美样貌。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件清代玉器,名为“青玉洗象童子”,是由一块整玉雕成,只见一头青象背上有两顽童为之擦拭,神态栩栩,纹路清晰可见,玉的质地、人工的巧琢,都让人无法用言语形容。故宫博物院另藏有明代凸雕蟠螭谷纹璧、三螭谷纹玉璧,也都是巧夺天工的器物。想来那和氏璧若真的存在过,当不逊于此吧?
    在历代的稀世玉器中,不知有多少都是昆仑玉。但也许人们不会知道,昆仑山采玉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并非玉的迷人光芒所能遮掩。
    《玉出昆仑》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讲述的驮工故事。驮工就是驮玉的人,每年五至九月间最为繁忙。他们驮玉时要经历险峻的山路,时刻需注意峭壁、山洪带来的危险。他们的路线中有一段被称为“狼道”的路,沿着悬崖,只有尺宽,驮工的毛驴走在上面的时候,会紧张得打颤。它之所以被称为“狼道”,是因为不时有狼出没,袭扰人畜。但在这种道路条件下,哪怕是穷凶极恶的狼也不会轻举妄动,否则一招不慎,就会跌入深渊。书中说,驮工们有一句格言:“狼在狼道上不猎食,采玉人在狼道上宁舍玉。”利与生命,在此地绝不可能互换。
    书里有两张照片被摆放在一起,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上面一张是一种叫“红景天”的植物,娇艳吐火,煞是好看;下面一张则是一只跌落悬崖的动物尸骸,年深月久,已是白骨尽露,皮肉残存。诱人的美与残酷的死竟同时生存在一地,或许就如那晶莹的玉与这山中险峻并存一样,让人有莫名的感觉。
    昆仑山的河水中有玉。那里的河水白日急流,夜晚封冻,所以只在午夜时水流平缓。那一刻采玉人在水中寻玉,头上是皎皎圆月,脚下是寂静水流,在不经意间,你的脚会有触碰到一块玉石,感觉到它的温润。月色下它是如此晶莹,那一刻的浪漫会将白日的疲累、悚然都消弭得无影无踪。这种激动人心的交替,就是昆仑山采玉故事里最常响起的旋律。而在此后,告别山崖与流水的玉,进入的便尽是风光世界了。人们辨玉、琢玉、赏玉、礼玉,一步一步提升着它的价值。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质地如此细腻的物事,打磨也应是精致的。如果说一块璞玉还会带有些石头的样貌的话,在锯割、琢磨、抛光、打蜡之后,它便呈现出凝脂一样的美感,《玉出昆仑》里收录了不少玉器的图片,有十二生肖钮章、黑白无常玉像、三峰笔架等等,不乏故宫馆藏珍宝,此外也有扳指、挂坠一类简单的饰品。前者可被视作艺术品,后者则可视为产品。玉的妙处就在这里,既有其精美的一面,也不失其源于自然的纯朴。自古以来,玉文化中总是包含贵族与民间两种风韵,前者的华美,后者的情趣,都是赏玉之中的美感所在。
    玉是在周代成为贵族所青睐之物的。玉器开始成为礼器,按照形状、色彩、大小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场合下出现。上至君王的国玺,下至百官的配饰,都能见到玉的影子。圭、璋、琮、璜、璧、琥……越来越多的名目出现,天、地、君、亲等诸多含义,都被赋予到玉的形态之中,一种复杂的玉文化开始形成,让它亦背负了许多沉重的意蕴。事到如今,人们早已漠视那些繁琐的东西,鉴赏的情致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在这把玩之中,玉可以称得上是返璞归真了吧?
    文/张 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