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方都市报》:“天生丽质双飞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5月18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乔松都著,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46.00元。

    
张建军□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呼和浩特
    这是乔冠华与龚澎的亲生女儿乔松都写的一部关于“我的父亲母亲”的写实性回忆录。乔松都于青灯黄卷中费时八年,翻阅了大量解密资料和相关回忆记录,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精细、理性、绵密的笔触,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用心血拌着泪水”,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夫妇的革命传奇生涯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
    龚澎,黄兴的妻子徐宗汉的亲外甥,辛亥革命元勋之一龚镇洲之女。如果说得再远些,龚也是创办轮船招商局的晚清洋务先驱徐润的后人。“你的家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毛泽东曾对龚澎这样说,诚哉斯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龚澎在“一二·九”运动中点燃了激情岁月。前驻英大使柯华曾这样回忆:“回想‘一二·九’运动中的燕京同学,谁也不能不承认,龚澎是个卓越的学生领袖,她是燕大同学的光荣,她是燕大同学的骄傲。”龚澎是第一个把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部分章节译成中文并在同学中传播的人。
    抗战中,她毅然投奔革命延安,并很快融入红色海洋。作为红岩时代的《新华日报》女记者,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多次以周恩来、毛泽东英文翻译的身份出现于公众场合,给当时诸多外国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日后成为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的费正清教授对其评价颇高,而她的非凡气质也吸引了许多男性的眼睛。亲历密苏里日军投降仪式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就曾频频以鲜花相送。
    对于龚澎的外交才华,周恩来曾称赞“没有人能够代替她”,但乔松都只零星见过《杰出的女外交官龚澎》等单篇回忆文章,原本想把书名定成“龚澎传”的乔松都最终拿出40万字里的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母亲。
    前些年,市面上出现许多关于乔冠华的回忆录和传记,乃至刮起一阵“乔老爷”的热潮。但这些说法都不是来自乔冠华的子女。本书则是第一部。
    在乔松都笔下,父亲乔冠华是个学者型的革命者,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在革命实践中积累着自己的政治经验。“父亲是棵树,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不能描述在政治的大漩涡里父亲是怎样驶过激流险滩的,可是我能够感觉到他心中交织的复杂情感,他的快乐、感悟和无奈。我听到了他的心跳”。一种充满了只有血脉女儿才具有的真实感情和深深埋藏于心底的思念,跃然纸上。
    乔冠华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十六岁时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后转而负笈德意志,学成后即回到已遭战火的祖国。乔冠华以其卓越才华,奋笔疾书,写下不少引人注目的国际时评,身处延安的毛泽东对此颇为重视,“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抗战胜利后,被毛泽东誉为“天生丽质双飞燕”的乔冠华夫妇受命中央,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外文期刊《新华周刊》。1947年辗转香港,创办了中共第一份向海外发行的英文期刊《中国文摘》,这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向世界宣传自身的唯一喉舌。在此期间,沪港两地遍撒乔冠华夫妇的流年碎影。
    建国以后乔冠华夫妇在外交部身居要职,历经许多国际大事:1950年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会议;抗美援朝战争板门店会议;六十年代开始的中苏论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大获全胜,也是乔冠华事业上的颠峰时刻,他仰天开怀的大笑,成为颇具历史意义的瞬间,某位外国记者用快门抓拍的那张照片,成为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象征,日后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然而,中国政治的风云变幻,给身处“核心地带”的乔冠华夫妇带来的却不全是喜悦。其宦海浮沉大可视为中国外交官场的缩影。在“文革”浩劫中,龚澎面对政治高压和各种无端冲击,仍然坚强不屈,直至1970年3月去世。乔冠华则于1983年秋离世。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的往事已成过眼,而父亲母亲毅然投身革命的理想主义情怀始终激励着乔松都。乔松都坚信父母的选择是无悔的,因为他们“是与一代人联系在一起的,我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对我们这些历史的后来人而言,惟有报之以理解与同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