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恐怖分子挂靠“基地”“全球战略”考验欧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6 中国书报刊博览 陆忠伟 参加讨论

    从2001年美国纽约的“9·11”恐怖爆炸,到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的“3·11”,是巧合,还是谋划牽间隔正好911天。在这911天里,围绕恐怖与反恐的大气候,风云突变,腾浪拍岸。国际安全的海岸在全球恐怖活动“基地化”与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两股浪潮的撞击扑打之下,一片迷茫,风声一阵紧似一阵。
    从“9·11” 到“3·11”的两年半时间里,国际恐怖势力在精神引导上出现了“总部经济”现象,即恐怖组织在动机、体系、手段、类型、区域、成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个向“基地”总部集聚、靠拢、效仿的动向。
    一、恐怖活动空间“全球化”。继美国本土的“安全神话”破裂、亚洲成为“恐情高发地带”后,欧洲防线再被恐怖分子撕开,美、欧、亚三大洲面临全面受到恐怖袭击的危险,法、德、英险象环生;日、韩提高戒备等级、伊拉克战争的周年祭,成了恐怖活动的重大“节日”:在巴格达、马德里,卡车炸弹变成了背包炸弹,核生化武器袭击的危险日益逼近。较之袭击目标的战略意义相比,恐怖袭击的血腥场面更为恐怖组织所重视。从莫斯科、雅加达、伊斯坦布尔、卡萨布兰卡到马德里,行凶手段多为“基地学校”滥杀无辜的速成手法。
    二、恐怖组织的“基地化”。如果说美伊战争好比捅了马蜂窝,造成了恐怖分子满天飞的话,那么,在伊战一周年之后,“基地”组织已成“一团分散的星云”。传统恐怖活动划地为界、隔街下雨的现象为“全球圣战”所替代。从臭名昭著的东南亚“伊斯兰祈祷团”到初露狰狞的“摩洛哥战斗旅”,谓语变了,但主语未变。“全球圣战”成了带雨星云的碘化银,全球恐怖势力以“基地”为龙头,呈团队式、捆绑式在全世界寻找“作业场所”。
    欧洲反恐专家分析,“基地”组织目前在三个层面上活动:“基地”组织创始成员,或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反苏圣战的“阿富汗阿拉伯人”;“基地”授权的地方组织,根据全球“圣战运动”的规律,“基层”保留一切主动权;作为“基层”和地方组织之间关键联系的新“皈依者”。
    三、“9·11”后初具格局的国际反恐联盟因“3·11”而发生重大调整。大西洋两岸关系或美与新、老欧洲的“两岸三地”关系,以及太平洋两岸关系可能出现新一轮变局。因为,一方面“9·11”打疼了美国,美国重拳打恐,反恐谋霸;“3·11”炸醒了欧洲,牵动欧洲安全战略的调整,欧盟15国将很快出现一个统一的情报中心、指挥中心和行动中心,“新”、“老”欧洲的“代沟”会因之而缩小;美、欧会“换位思考”各自的安全处境。
    四、“3·11”是欧洲的一场政治“大爆炸”,各国在恐怖主义面前暴露出新的致命弱点。恐怖分子“玩政治”,通过血腥的恐怖袭击来影响投票意向,打击华尔街、唐宁街、水田町的政治凝聚力。马德里“屠杀”导致西班牙政局出现“恐怖演变”。
    2004年是个选举年,“政权更迭”、“恐怖演变”会否发展为“恐流感”进而影响东京、汉城、堪培拉、罗马、华沙、海牙及伦敦的政局,已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肃课题。
    研究一个成熟的胚胎要比研究一个成熟的细胞容易得多,沿着2001年“10·7”阿富汗战争、2003年“3·20”倒萨战争拾级而上,人们对“反恐时代”的美国全球战略、反恐与谋霸的关系、反恐与地缘战略的关系、外交与国内政治的关系等,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反恐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