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翻译 >

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刘文飞 参加讨论


    一个语种的文学是由使用该语种的作家们创作出来的,而一个语种文学的历史却有可能用其他语种来加以描述;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本民族文学智慧的结晶,而关于任何一种民族文学的阐释却是向世界上所有文学史家开放的。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文学是民族的,关于这个国家文学历史的书写却可以是世界的。
    中国文学有着绵延两三千年的灿烂历史,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却出自一位俄国人之手,这便是1880年在彼得堡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其作者是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主任王西里(本名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1818—1900,王西里是他为自己取的汉语名字),此书已由南开大学教授阎国栋译出,于数年前由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推出。而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被认为系翟理斯所著,郑振铎在其《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写道:“翟理斯(A. Giles)的英文本《中国文学史》,自称为第一部的中国文学史,其第一版的出版日期在公元1901年。中国人自著之中国文学史,最早的一部,似为出版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林传甲所著的一种。”五四之后,为中国文学治史作传蔚然成风,各类文学史著如雨后春笋,至今恐有数千部之多,但即便如此,外国人所作或用外语写成的中国文学史仍不时对我们的文学史学产生强大冲击,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掀起的波涛,其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锺书等人的“发掘”以及对鲁迅等人的冷淡,完全颠覆了国人先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最近几年,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又相继被译成中文,这表明“域外的”中国文学史依旧具有阅读价值和学术意义。
    作为世界文学中重要的语种文学之一,俄国文学的历史在俄国境内外也都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书写。俄国本国最早的文学史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特列季亚科夫斯基的《论俄国古代、中期和最新的诗歌创作》(1755)被视为第一部俄国文学史著作。在此之后,各种各样的俄国文学史著在250多年间不断涌现,汗牛充栋。而俄国文学史的境外书写则始于19世纪中后期,这在时间上也与俄国文学的强势崛起相吻合,较早的著述有法国作家沃盖的《俄国小说》(1886)、西班牙女作家巴赞的《俄国的革命与小说》(1887)和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勃鲁克纳的《俄国文学史》(1908)等。近百余年间,西方出版了大量俄国文学史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有米尔斯基的两卷本《俄国文学史》(1926-1927)、斯洛尼姆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史》(1964)、纳博科夫的《俄国文学讲稿》(1981)、法国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主编的六卷本法文版《俄国文学史》(1987-2005)和美国学者莫瑟主编的《剑桥俄国文学史》(2008)等,这里提及的前三部著作均已译成汉语。
    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大多能阅读俄文和英文版的俄国文学史著,但对其他语种的同类著作却知之甚少,其他国家的俄国文学研究者或许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为打破世界各国俄国文学史家之间的隔膜,由笔者首倡于2015年末在北京举办了题为“俄国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余位俄国文学史家汇聚一堂,就世界各主要语种的俄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和现状、类型和风格等展开讨论,作为此次会议之学术成果的论文集《俄国文学史的多语种书写》也已由笔者编成,于近期面世(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这部文集的作者中不乏国外著名俄国文学史研究者,如欧洲科学院院士尼瓦、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所长巴格诺、俄国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波隆斯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利波维茨基等。文集不仅初步描绘出一幅俄国文学史书写的世界图景,同时也将世界各国的俄国文学史家团结在了一起。
    因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和会议文集的顺利出版而备受鼓舞,几位同行决定联袂编纂一部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俄国文学在19、20世纪之交进入中国,在此之后短短二三十年间便出现了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俄国文学史,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1924),瞿秋白、蒋光慈的《俄罗斯文学》(1927)等构成了中国的俄国文学史研究的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俄苏文学在中国广为流行,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却鲜有关于俄苏文学历史的描述,占据显赫位置的文学史教科书似乎就是两部翻译过来的著作,即布罗茨基主编的三卷《俄国文学史》(蒋路、孙玮、刘辽逸译)和季莫菲耶夫主编的两卷本《苏联文学史》(叶水夫译)。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学者编纂的俄国文学史著才陆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曹靖华主编的三卷本《俄苏文学史》和叶水夫主编的三卷本《苏联文学史》。此次编纂《俄国文学通史》,应该算中国的俄国文学史研究史中的第四个阶段。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恢复高考后步入大学的同一代学者,如今正处于人文学者治学的黄金时段,且大多具有俄国文学史著的编纂或翻译经验,先后出版了数十部俄国文学史著或论著,如刘亚丁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1989)、王志耕的《俄国文学与中国》(1991)、郑体武的《俄罗斯文学史》(2008)、林精华的《外国文学史》(2009)、刘文飞的《插图本俄国文学史》(2010)和汪介之的《俄罗斯现代文学史》(2013)等。我们拟以《俄国文学通史》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此书如能顺利立项、撰写和出版,将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篇幅最大的一部俄国文学史著。
    无论是中国文学史的外国书写,还是俄国文学史的中国书写,都在说明,任何一种文学的历史均不仅仅是该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被阐释的历史。被用其他语种书写出来的文学史,不一定就具有旁观者清的优势,但也未必只是具有异域情调的奇谈怪论,或是唱对台戏的心态和另立山头的企图之结果。对文学史的阐释应该是多元的、多义的,来自不用视角、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读,往往能够丰富和深化我们关于某一种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