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古城轶事》:历史画卷中的人物传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滋芜 参加讨论


    
    安庆振风塔
    
    晚清时期,中国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渐变化的历史过程。外国势力的不断侵略和中国社会内部频发的危机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催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准备了重要的内在条件。
    由方兆祥所著的《古城轶事》以安徽古城安庆清末至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形形色色人物复杂关系的描写,讲述了古城安庆的新军起义、革命党刺杀、都督焚烟和打击英国不法商人的故事,弘扬了革命党人驱逐黑暗、追求光明的伟大壮举,抨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歌颂了工农群众进行卓绝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得出了“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必然结论。由此,本文从小说的历史文化背景切入,阐述作品涉及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政治思想、传统文化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思想艺术内涵。
    《古城轶事》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历史背景
    晚清社会处于中国历史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重要转折阶段,发生的社会变迁广泛而深刻。各种不同的变迁形式并存互动,汇成社会渐变与突变交错发生的多重变奏,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方兆祥的长篇小说《古城轶事》是他的新作,其叙事基于历史史实,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图景。在小说中,按照史实顺序,作者主要讲述徐锡麟领导的巡警学堂起义、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和辛亥革命三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古城轶事》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
    徐锡麟领导的巡警学堂起义 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东浦人,1873年12月17日生于一个亦官亦商的富庶家庭。徐锡麟在日本历经新思想洗礼,回国后结识蔡元培,加入光复会。1907年7月6日,徐锡麟于礼堂枪击恩铭致其身亡,后率众占领安庆军械所,弹尽粮绝后被捕,于次日就义。徐锡麟的牺牲激起了人民对清政府的愤慨,激励革命党人继续斗争。在安庆城内,为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埋下伏笔。
    发生在安庆的这场先声夺人、影响深远的革命,在小说中得到了浓墨重彩的描述,情节紧张,张力十足。许西林(以徐锡麟为原型)与载奕(以恩铭为原型)的斗智被作者描述得极为精彩。特别是老奸巨猾的载奕先后两次提前了毕业典礼的日期,许西林准备起义的时间被一再压缩。在此,作者将载奕和许西林的对话与神态描摹得极为精到:
    载奕不动声色地说:“提前两天吧,十六号准时进行。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
    载奕似乎有点难于出口地说:“十六号……十六号的典礼我参加不了。”
    载奕挠挠头,像是无可奈何地说:“既然寿诞改不了,那就改典礼吧,已经提前过两天了,再提前两天,十四号举行吧!”
    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老奸巨猾、城府颇深的封建官僚形象。反观许西林,他“吃了一惊”,“真的有点急了”,“强忍住焦急的心情”,“差点要骂娘了”,“不由自主地叫起来”……不仅反衬出载奕的奸诈,而且暴露出自身的幼稚和革命准备的不足。
    安庆马炮营起义 熊成基,字味根,1887年生于江苏甘泉县的一个小官吏家庭。1907年,熊成基先后任安庆第三十一混成旅马营队官、炮营队官。他通过岳王会开展活动,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谋划起义。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晚10时许,驻扎在玉虹门的马营和东门外的炮营共千余名新军为主力,发起武装起义。但城内接应不及,起义军数次攻城均未成功,革命党人惨遭屠戮。这次起义动摇了清政府在安徽的统治,推动了长江下游特别是安徽地区革命运动的进一步高涨,“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汉之先声,继往开来,厥功甚伟”,为1919年10月安徽各地人民响应武昌起义及其胜利准备了有利条件。
    小说中,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被安排在杨绍文刺杀载奕之后、许西林领导巡警学堂起义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作者对双方排兵布阵、见招拆招的描写十分精彩。在小说第四章,载奕为了引诱新兵起事,故意露出破绽。革命党人见城防空虚,计划里应外合,解放安庆。不料两个新兵走漏消息,载奕秘密借来重兵守城,等新军入网。许西林得知载奕奸计,一面带人智取军械所,打开西门接应新军,一面派张老伯、英姑给新军报信。新军进城后攻占藩衙、县衙后撤退。整个起义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作者虚构了新军进城的情节,这是基于前文中大量的细节铺垫,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了新旧双方的矛盾,为下文许西林刺杀载奕埋下伏笔。
    辛亥革命 1919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的序幕。为获取安徽地区革命党人的支援,武昌起义者发布了《檄安徽文》,激起了安庆革命党人的热情。10月30日,吴旸谷、管鹏、韩衍等在安庆萍翠楼旅馆召集举行秘密会议,约定当晚起事。但由于意外频出,起义计划没有实现,这次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安徽的革命形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张汇韬、王庆云、袁家声等革命党人11月5日在寿州起义成功,随后皖北、合肥、芜湖、六安等地相继光复,朱家宝困守安庆,“所谓安徽巡抚之政令,此时已不能出安庆城门一步”。11月8日,朱家宝内外交迫,被迫同意安徽独立。
    在《古城轶事》中,作者并没有花费过多笔墨详细叙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小说的第二十三章,作者简要介绍革命形势后,笔锋一转,将眼光聚焦在王振帆、王振风两兄弟身上。革命党对这二人的争取工作,以及成功后顺利解放义城,构成了本章的主体内容。二人被革命党策反成功之后,新军炮轰城门,周大生带领工人纠察队接应,王振帆、王振风带兵包围抚台、藩台和臬司衙门,后联合发表独立声明,脱离清政府,支持革命党。小说情节也进入辛亥革命后的阶段,新的矛盾冲突随之涌现。
    (二)风土人情
    《古城轶事》中的义城,即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东晋诗人郭璞过安庆,曾赞“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名“宜城”。从1760年到1937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布政使所在之地和全省政治、文化中心,是一座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作者在小说中云淡风轻、不着痕迹地展现安庆地区的风土人情,寥寥数语,就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融为一体,为读者构筑了一个亦假亦真的世界,充分体现了“保存城市文脉,培育特色文化”的良好期许。
    杨氏试馆 《古城轶事》中,马炮营起义前,革命党人在三祖寺附近的一个试馆开会。这座试馆,就是位于安庆市区三祖寺街20号的杨氏会馆,原为各地考生来安庆参加科举考试下榻处所。杨氏试馆于清末光绪初年建造,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原有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共有六室一厅,是“熊成基安庆起义会议”遗址。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以此地为革命党人的秘密通讯机关,并经常在此秘密集会,讨论起义事宜。1908年11月19日,熊成基在安庆领导新军千余人举行震惊全国的马炮营起义,就是在这里先行举行秘密会议。杨氏试馆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也曾准备对文物古迹加以维修、保护。
    振风塔 在小说的第七章,许西林等在一座塔上召开紧急会议。小说中的这座塔,原型是安庆振风塔,又名镇风塔,旧名“万佛塔”。该塔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传说由北京白云观者道人张文采仿照天宁寺塔设计,距今有400多年历史,为“安庆八景”之一,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巍峨壮观,造型优美,建筑工艺精湛,在长江一带有“过了安庆不说塔”的佳话。有趣的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王振风,即与振风塔同名,足见作者对安庆地域文化的考究和对这座宝塔的青睐。
    (三)政治思想
    晚清时期,清政府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冲击,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但这次革命并不彻底。幸好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古城轶事》史诗性地表现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由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共产主义思想过渡的伟大历程,得出了“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结论。
    封建主义思想 晚清时期,封建统治已日薄西山。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与中国封建文明的碰撞中所显示的优越性,对维护晚清中央政治权威的文化基础产生冲击,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及维护这一制度的纲常伦理的神圣性与合理性。
    在小说中,作者或采用白描手法,或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了晚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和政权的风雨飘摇。王振帆起初对清政府忠心耿耿,进入官场后却发现危机重重、难以立足。晚清统治者腐败,难以整合社会力量以巩固统治,反而注重私利,形成了全国性的贪污局面。统治者生活奢侈,政治无能,更无法解决维护自身统治和适应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行将就木。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随着晚清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制度、科技、文化,一方面提出建立近代社会政治的主张,冲击着晚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古城轶事》中,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领导的革命得到了重点叙述。革命党人为求得民主共和而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一次次以鲜血与生命为代价冲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但是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形成彻底的反帝与反封建纲领,也没有彻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纪律也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一个立场坚定、纪律严明、组织周全的政党。由此可见,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难以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共产主义思想 1902年,陈独秀、潘赞化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举行藏书楼演讲会。1904年,陈独秀与房秩五创办《安徽俗话报》,使得安庆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的策划地。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形成南北响应之势,史称“南陈北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新式教育兴起,工人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的力量不断壮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在《古城轶事》中,中国共产党出现于整个故事的尾声。英姑被英国侵略者监禁,跳水逃生后被丁二叔一家救起。丁二叔就是早期的共产党员:
    原来,二叔也是革命党,和杨绍文同在革命党总部工作……杨绍文向二叔介绍了周大生,说他是工人运动的领头人。二叔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了陈独秀和王步文的思想。这两人都是义城人,王步文后来成为了义城的第一任省委书记。在他们的感召下,二叔秘密参加了共产党,在农村发展党员,从事党的工作,这一点,连杨绍文都不知道。
    (四)传统文化
    在民族危机的刺激和西学传播的影响下,科学、民主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应运而生,动摇了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儒学体系,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新的变革。在《古城轶事》中,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图景,使凝重、严肃、紧张的历史事件被轻松、舒缓、有趣的传统文化冲淡,全书的节奏张弛有度,更给读者带来人文精神的滋养。
    教育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王振帆参加殿试、考官阅卷、放榜、高中、传胪大典的全部过程,大到庄严隆重的典礼场面,小到人物细微的思想活动,各种细节应有尽有,犹如历史在读者面前重演,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科举考试这一传统文化研究至深。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文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人从故步自封走向接受新知,以西方先进文化为武器,“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国社会在外来科技与民主制度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科举制度不适应这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只能走向灭亡。
    方言 方言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方言影响特定地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地域文化的发展也会形成新的方言体系及使用习惯。作者采用民俗学的视角,以方言讲故事,宣传安庆地域文化,使《古城轶事》整部小说成为安庆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忠实记录了此地留存下来的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
    武术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大地上的侠士不再浪迹江湖,而是积极加入革命政党、团体,担当起抗击外寇、反清救民的历史使命,甘于为国家兴亡牺牲,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古城轶事》中的“铁砂张”张老伯精通铁砂掌,武艺高强,是晚清武侠形象的典型。张老伯不仅有武艺,而且重信义、明事理、有爱心,积极帮助革命党人开展工作,往往不顾个人安危。在小说的第十四章,张老伯受王振帆之托,夜探魏家庄,但最后牺牲于英国侵略者枪下,为义城禁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是像张老伯这样意志坚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具有武侠精神的革命党人,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城轶事》的人物画廊
    《古城轶事》中塑造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历史衬托人物,人物创造历史,共同构成了史诗性的叙事体系。纵使小说中有的人物着墨不多,但作者精到的寥寥数语,仍能使其跃于纸面之上,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王振帆 王振帆无疑是小说中形象最为丰满、变化最为巨大、地位最重要的人物。王振帆的经历,就是一卷沉重而又满怀希望的晚清知识分子向共产主义战士转变的历史。
    王振帆生于书香世家,不仅精通旧学,而且对新学有浓厚的兴趣。他既主张变法自强,又维护清朝统治,是一位标准的改良主义者。他殿试夺魁,考中状元,官派留学后衣锦还乡。封建官僚主义和皇权至上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他的脑海,西方文化思想也未能使其改变。王振帆的第一次改变发生在义城水灾时。在救灾过程中,王振帆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时王振帆也不再视革命党人为大敌,因为他发现了封建社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张老伯在禁毒调查时不幸牺牲;王振风被冯德仁和魏老板蛊惑,染上毒瘾,落得家破妻亡……这一系列悲剧,使得王振帆进一步审视这个黑暗的社会。
    辛亥革命后,周大生和英姑说服王振帆起义,解放义城。杨绍文任都督后大规模禁烟,触犯了冯德仁、魏老板和英国殖民者的利益,遭到暗杀。王振帆愤而辞职,来到义城大学教书,当了校长。这又回到了序幕中王振帆和蒋介石发生冲突的轶事。随后,王振帆、王振风退出国民党,支持共产党的农工运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王振风夫妇被冯德仁和魏老板绑架,后被周大生救出,和周大生、英姑、王管带一起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转变。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变迁中式微,中国传统文人纷纷弃儒从商、弃儒从军。以王振帆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拿起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追求民主、共和;发现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时,又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以推翻三座大山,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王振风 王振风是武进士,为人正直、豪爽,任县守备。他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不满,仇视外国侵略者,是一个嫉恶如仇、敢做敢言的武官形象。许西林起义之后,王振帆被革职,冯德仁、魏老板请他出山担任商会的保安团。从此,王振帆近墨者黑,陷于鸦片、女色而无法自拔,沦为冯德仁、魏老板的鹰犬,更逼得妻子跳楼、母亲自尽。凡此种种,鸦片在其中扮演了最不光彩的角色。
    作者在小说中重现了柏文蔚安徽禁烟的那段光辉历史。1912年5月,柏文蔚任安徽军政府都督,上任后就把禁烟作为要政。1912年9月中旬,安庆不法奸商利用英国商船“鼎昌”号偷运鸦片在安庆登岸,被安庆水上警察查获。柏文蔚下令全部没收并销毁。英国驻上海英国总领事罗磊斯在安庆碰壁。孙中山对安徽禁烟运动十分支持,于1912年10月来到安庆,在岸边发表讲话,称赞“贵省禁烟办法实可为各省模范也”。为了纪念这一光辉历史,根据安庆人民的意愿,安庆政府于1987年5月在当年焚烧鸦片的地方修建了焚烟亭,成为安庆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
    英姑 英姑可谓是《古城轶事》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她年轻貌美,心地善良。英姑是张老伯的女儿、周大生的恋人,而后两者都是革命党人,所以英姑也顺理成章地支持、同情革命党,为义城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王振帆、周大生从魏家庄救出后,英姑暂时离开义城,去南京参加革命党。从此英姑暂时退出小说剧情,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英姑和杨绍文又出现在义城。这时的英姑和以往已大不一样:“英姑一扫过去的满面愁云,人也爽快多了。”杨绍文来义城做王振帆、王振风两兄弟的工作,希望他们参加革命,光复义城。英姑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她对王振帆说:“姐夫是杨先生看重之人,也是革命党看重之人,请姐夫善自为谋,必要时,我还会和杨先生来访的。”对王振风说:“姐夫要保重身体,有些不该沾的东西就不要沾了……姐夫把鸦片戒了吧,有许多大事还需要你来做呢!”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这时的英姑已经是一位干练的革命党人了。她以对象的性格区别对待、开展工作:对王振帆晓之以理,对王振风动之以情,言行不卑不亢,极有分寸。在英姑和杨绍文的斡旋下,王振帆、王振风兄弟参加起义,义城光复。
    英姑后来又遭受了不幸:她被英国侵略者绑架、囚禁、侮辱。幸好英姑把悲痛转化成了斗争的动力,趁英兵不备跳船求生,被丁二叔一家救起。在此,英姑的身心都获得了新生。她从丁二叔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周大生再来丁家村看英姑时,“英姑的病早已好了,被二叔、二婶留在这里做妇女工作。这些天来,她和各家各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混熟了,给大家交代任务,给游击队做布鞋、纳鞋垫,各家各户都完成了,号召力还很强呢”。后来,英姑和周大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正式的共产党员。
    随着晚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接受了西方女权思想的系统理论,积极开展妇女解放的思想宣传活动。这也使得以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逐渐走向社会。她们先后冲破封建罗网,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女性解放和革命救国的活动,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周大生 在《古城轶事》中,周大生是一个典型的革命战士形象,他也经历了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转变,只不过他自始至终的立场都非常坚定。周大生还组织了码头工人纠察队,这是一支战斗力、凝聚力都很强的工人革命队伍。周大生作为革命党的生力军,参加了几乎所有发生在义城的革命活动。杨绍文刺杀载奕失败被追捕时,周大生移花接木,掩护杨绍文逃脱。马炮营起义时,他在新军兵营里策划、领导起义。许西林起义时,他和张老伯赴南京求援,回到义城后又在军械所支援许西林,救走学生。许西林就义后,他和张老伯、杨绍文夜闯抚衙,威胁藩台停止搜捕革命党。辛亥革命爆发后,周大生领导工人纠察队参与起义。杨绍文禁烟后,周大生带着码头工人截下英国商船违法贩卖的鸦片。英姑被丁二叔一家救起后,周大生得与丁二叔相遇。
    周大生没想到在丁家村还有这种卧虎藏龙之人,他和二叔彻夜长谈,听到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名词,《新青年》杂志、“南陈北李”、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工人运动等等。
    至此,周大生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解救被俘的共产主义者,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和英姑、丁二叔的儿子丁二虎组成了义城的第一个党小组,努力建立一支工人阶级的武装力量。在后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周大生带领工人纠察队救出王振帆夫妇,解放都督府和军械所,带着起义部队开向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富有团结的精神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易于形成政治力量,结成牢固的工农联盟,是近代中国最革命、最能够代表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也是代表先进生产关系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在小说中,周大生和他领导的工人纠察队就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无产主义革命者的代表。
    结 语
    《古城轶事》是一幅清末至大革命时期的壮丽历史文化画卷。作者立足史实,严谨考证,用轻松的语言讲述严肃的故事,将一桩桩历史事件演义地、悄然无声地融入小说情节,结合安庆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浩瀚的长江把读者送入大革命时期的安庆古城,感受革命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资产阶级革命者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但无法带领中国走向统一与富强。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民众为基础,以武装为后盾,以政党领导为保障,以农村为依托,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古城轶事》,方兆祥著,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