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邱华栋:《我闻如是》,银子的光泽,沉静的博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邱华栋 参加讨论


    
    诗应该怎么写?诗能够写什么?作为一个写诗30多年的“老诗人”,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一问题。在我的书柜里,排列着古今诗人诗集数千部,那么,现在再来写诗,面对这样的诗歌传统,你如何能写出新意?
    有天晚饭后,我在小区附近散步。京华的夜色里,光与影飞奔着斜逸四散。我抬头,中天一轮明灿灿的月亮,很是饱满,边上是舒缓的云层和高高的电线塔。我下意识地举起手机,闪光灯一闪,定格之后,我端详照出来的照片:月色和近处的风景呈现出一种和我眼前所见全然不同的模糊,或者说风韵。毫无疑问,由于闪光灯的“介入”,它实际上和我头顶上的景色是有区别的。
    我忽然想到,诗歌的写作也是这样,心灵的光芒骤然闪现的瞬间,一首诗开始成型,以只属于它自己的方式。木叶的诗歌应当也是如此,他的作品里错落闪烁着的语词,源自他自己心灵光芒的照射。木叶是鲁院第二十七届高研班学员,他们这一届学员来报到的时候,我刚调入鲁院不久,正值桑葚红透、梅子黄熟。他目光清亮,一看就知道是心灵世界十分丰富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过不多久,我就读到了他的一首近作《现代文学馆的猫》:
    猫。现代文学馆。毫不连贯的
    两种存在。一只猫
    被带入城市,出没在一堆人工建筑群里面,而人们
    把这叫做现代文学馆。
    从猫眼看过去,现代文学馆是什么东东?不知道。
    猫也无须知道。在这儿,和人类待得久了,
    它明显丧失了对于陌生人的警惕。
    大厅里,那些在灯光下陈列着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猫眼永远也不会看明白。
    猫无从关注,它只会去关注在灰尘厚积的暗处,摄像头和灯光照不到的地方,
    会不会有细微的动静。是悲哀的魂灵偶尔要出没吗?
    我自己常常在院子里走,也看到了那些猫,现在,是木叶书写了它们,以诗歌的方式来呈现。多么精彩的诗篇!我恍然大悟,无论历朝历代和当下诗人写了多少本诗集,每个个体生命都要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就能够写出这一独特生命体所感受到的东西。这就是诗歌常写常新的原因。
    我后来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期木叶就开始了他的诗歌写作。和他前期的诗歌不同,木叶近些年的诗歌,正如书名《我闻如是》所提示的那样,作品源自写作者自身的尺度,是“我闻”,是写作主体的主动介入。透过这本诗集,可以看到这种介入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整体上不单薄,这体现了他的写作勇气和雄心。博尔赫斯说小说是手工艺品,其实诗歌更是如此。手工艺品自然要求它技艺上的精致,但也不妨随意一些,比如技巧上的化繁为简、不着痕迹,又比如对于器物原料近乎“妙手偶得之”的随意取用。这当中体现着作者的创造能力。
    在这本集子里,我非常喜欢的,是他相当多的一部分作品都来自与他休戚相关的日常生活,给人带来毛茸茸的生糙感,比如《抹橱窗玻璃的女人》《大钟楼下的公交站台:关东煮》等,这种态度是向下的、融入的,情感上是“冷凝”式的处理。读者还可以读到《说什么现实主义,又说什么浪漫主义》这一类标题取得看似很随意的作品,《在九华山上客堂》这一类看似紧贴现实又悄悄地掠过形而上的天空的诗作,以及《三月三》《光阴行》等浑厚的抒情之作。总之就取材而言,木叶整体上呈现出广谱宽频的状态,写作视野广阔,细部处理致密。
    和之前两本诗集比较,木叶这本集子体现了他近年来在诗歌语言上的较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看起来较为客观的叙述方式当中,语速明显放缓,多用长句。长句的使用似乎容易造成诗句的臃肿和散文化倾向,但是我感觉,木叶明显对此作了细心的节制,因此,虽然在有的诗歌当中,一行诗甚至达到40多字,但语词的跳跃、顿挫以及回环其中的音乐感仍然保证了整体上的紧凑、坚实。我觉得这恰恰是木叶在当代诗人里卓然不群的地方。长句子能够叙述,能够言情,能够描绘场景,还能够将汉语的伸缩度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汉语本身的那种张力。这是木叶诗歌最让我看重的地方。
    此外,木叶显然比较注重传统意义上的“炼句”,一个句子当中,实与虚、情感的致密与舒张,都被尽量精心地调匀,如“时光的草绳逐渐松散”(《当我写下“朝如青丝暮成雪”》),又如“高飞的众鸟,浸在绵绵无尽的暮光里”(《秋色赋》)。这种叙述语言很有质感,如青桐树皮一样,上面既生长有斑驳的暗瘤,整体上又光滑、青翠,有一种奇妙的融合之美。艺术是相通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本质是诗性的,充满弹性。他的诗篇贴近了很多当下的境遇,如《霾》:
    你熟悉霾,资本的圈地?工业的伦敦?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太阳要穿越黄道上的天蝎星座?
    生活看不出有何不同,有何改变,纵然
    雾霾笼罩下的人心、经济、革命、文化,都执意要快捷地转换成效益,
    也是一根根在市区或郊外挺立的烟囱,
    ——人造的粗笨家伙,不知疲倦地播撒让人厌烦的滚滚颗粒。
    生殖,扩张,参与循环,从南极到赤道,从农业到工业,
    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大多已经无从勾稽,
    它们都化作了当代的霾,故乡的桃花瓣托身灰白色的雪霰,包裹着
    朦胧的楼宇,蠕动的汽车,城市里若有若无的街道。
    你看,木叶是能够对当下人们所处的境遇做一个诗意的表达的。诗不是口号,不是被简化的东西,恰恰是能够多义、能够丰富这个世界的东西。文学总是能够丰富枯萎的历史和纷乱的现实,给世界以美和秩序,能动性和张力。
    在木叶看来,生活其实“只是一首诗”:“只是一首诗,生活的手无意打翻的/一杯牛奶,蠕散在鲜亮的桌布上/沿着微凹的褶缝渐渐低落”(《只是一首诗》),这里面其实嵌着很有趣的一个追问:生活怎样才能“是”一首诗?据他说,客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能够要求的是写作者主观上的“诚实”,“修辞立其诚”。在一种虚静的心态下,写作者忠于自己的所见与所思,就好比我仰头对着这朗朗明月,咔嚓一闪,心中映照的是我自己调整出来的光,我自己感受到的影和像,可能这就是他所强调的“是”——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里,生活涨开了,成就为一首首诗,和我们的往昔与未来互通有无,这很有意义。
    木叶还有些诗具有哲学的拷问,这可能是他对终极问题的询问了。内心沉静的人,经常仰望上苍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关怀广大的诗篇。我觉得木叶是一个独自前行,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询问,写出了带有白银光泽的诗歌的诗人。木叶的诗因此会为很多人喜爱。怀揣着诗歌和诗意的人,总是能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闻如是》,木叶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