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美]薛龙著,路克利译 新星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在出版近十年之际,The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A Fifty Year History, 1955-2005的中译本终于面世。对于想深入了解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历史的学人而言,当满怀期待翻开书时,恐怕难免有点失望。正文部分仅195页、约11万字,这对于当今世界头号中国学研究重镇的五十年历程而言,似乎太过单薄。好在这本薄书的内容却不单薄。作者查阅了众多该中心留存的资料,如年度报告、历史记录、行政文件、备忘录和东亚研究委员会的文件等;访谈了众多学者,包括中心主任、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其他学者或图书管理员,仅作者在英文版自序中所列出的具体被访人名,就达62位之多,因此本书具有坚实的史实基础。在书中,作者以中心五十年来九位主任的任期为线索,简要勾勒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如何从1955年的一个研究项目,发展为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心。 谈论哈佛东亚研究中心,自然不可回避其创始人和推动者费正清。费正清自小就追求卓越,立志要成为一个一流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编撰的57部著作中,尤以《美国与中国》《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和《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为西方中国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对中西方学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费正清的研究和教学不仅直接影响了三代美国的汉学家,而且间接影响了美国政府和公众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其实,费正清最突出的贡献,恐怕在于作为一个杰出的学术企业家,开创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先河。 创业之初,万般艰难。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刚刚成型。费正清面对的状况是,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够讲流利的汉语,基本没有美国学者能在研究中运用中文或日文文献,也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和政府文档的英文目录或介绍。可以说,高水平研究人才严重匮乏。因此,费正清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训练有素、具备从事中国研究所需专业技能的学者群。为此,费正清的一揽子方案中包括如何选择可塑之才,将其培养成研究型中国学人才。他首先注意观察所授课的硕士学生,当发现那些对亚洲感兴趣、资质聪慧的学生后,他会做工作,劝他们进入中国研究领域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定期资助他们,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将研究成果出版,因此从1958年起,费正清所写的每个年度报告都强调中心主持或参与的大量学术作品出版。他还关心学生的事业发展,想方设法帮助毕业学生得到好的职位。(本书第20—21、32页,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只标明页码。) 薛龙在书中谈到费正清培养学生的一个细节。那就是每周四下午,费正清在家中举办茶话会,邀请学生参加。“费正清往往作为主持人,确保他的研究生们见到那天来访的教授,并鼓励每个人和其他所有人都进行交谈。今天费正清中心的很多学术联系人都是当年参加那个聚会的研究生,他们常常很兴奋地回忆当年的周四下午茶会。费正清和费慰梅的这一传统并未因1977年费正清退休而中断。”(第3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