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崛起时,《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四大文学期刊曾被称为“四大名旦”;与此相应的,就有了京城“四大名编”之说,包括已去世的章仲锷、龙世辉和健在的崔道怡、张守仁等4位先生。张守仁1933年出生,已是年届八旬的老者,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他人作嫁衣裳,至今还担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皓首编书,终生无悔。 认识张守仁很早。1995年我在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那时他正参与筹划、主持基金会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工作,以及参与编辑自1994年开始实施的文学“希望工程”——“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他是一位宽厚、仁慈、正直、有见识、做事认真负责的长者。他把自己退休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继续投入为尚不知名的作者无偿作嫁衣。20年来,“文学之星丛书”先后帮助165名青年作家推出处女作,一些作者及其作品相继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他始终默默站在文坛的边缘,用欣慰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他是文学界的一位无名英雄、幕后英雄。 做好饭菜是厨师的诚意,写好作品是作家的诚意,把作品编好则是一名编辑的诚意。张守仁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北京出版社编辑,《十月》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十月》杂志正是他参与创办的。在职30多年来,经他修改编发的稿件不计其数,与读者见面并逐渐为读者所熟悉的成名作家亦难以尽数。他的青春岁月乃至生命都凝结在了他编辑的一部部作品之中,凝结在了扶持成长的一个个作家身上。 日前,收到了张守仁主编的近38万字的《世界美文观止》一书。他自称这是自己后半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花费了退休以后20年的心血,闻之令我动容。《世界美文观止》是他在仔细阅读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篇美文之后精选出来的读本。入选作品包括40个国家的80篇佳作和中国的80篇佳作。外国作品始自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鹰与蜣螂》,终于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就任总统时的演说《走出黑暗的幽谷》;中国作品始自庄子的《庖丁解牛》,终于1984年出生的土家族作家向迅的《大地悲歌》。这些美文主要是中外文学家的名作、代表作,也有艺术家的华章和科学家的妙文,还包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学术大师胡适的书信,冯友兰撰写的碑铭等。作者希望凭借自己60多年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评判,精心遴选出古今中外美文经典,使读者可以“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 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张守仁编书追求独特和创新。在入选的每篇美文之前,他都撰写了几百字的题解,简要描述作者的生平,记录其生活的细节,说明作者创作的背景,指出其写作手法。区区几百字,却融进了编者多年从事散文创作、翻译和研究的心得体会及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美学观点和独特发现,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充盈的信息量,对正文既为一种补充,更是一种丰富与延伸,真正起到了绿叶配红花的效果。为撰作这些简短的背景介绍和艺术评析文字,编者往往要阅读数十万、上百万字的资料,做到对其人其作有完整的把握,进而寻觅精短的文字来概括作者的创作特点。这些导读赏析文字,可谓是字斟句酌,每篇皆可独立成章,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学价值。 根据张守仁的观点,散文这种自由的文体,易写难工;美文应该是“最美的散文”,艺术散文;一流美文的标准是“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也就是说,一篇优秀的美文,除了要具备纯熟的语言、诚挚的感情、生动的细节、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角度,还要有个性,有“我”。这也正是他选择美文的依据。因此,他在编选《世界美文观止》时,也是秉持“有我、独特”、力求创新的准绳,区别于当今行世的多如牛毛的古今散文选本,真正编出了一部与众不同、带有这位优秀编辑家和散文作家体温和个性的选本。 因为曾长期兼事翻译,他对译文相当挑剔,力求符合“神译”的标准,厌恶拘泥原文的洋腔洋调和佶屈聱牙的句式。在编选这本书时,有时实在找不到理想的译文,他便自己动手去翻,譬如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有些译文因为翻译年代较早,他又对文字略加润饰,以期更符合今日汉语的表达方式。而选本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书名、作品篇名等,他都以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准。对书中出现的一些英、俄、德、法、拉丁等外语单词,他都逐一作了注释。 从《世界美文观止》这部优秀的散文选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编辑名家是如何编书的,也可以读出一位老编辑的一片诚意。这是他用心血、用生命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神盛筵。(李朝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