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关中小学生读经的争论在舆论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波澜。有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反对向中小学生推荐《三字经》等读本,也有的学校对这些读本作了删节,于是引发质疑、反对。还有人声称,在经典面前,大家都是蒙童。照此说法,蒙童自然没有资格对课本说三道四了。对以上观点笔者不敢认同。笔者认为,像《三字经》、《弟子规》这类流行于封建科举时代的古旧童蒙读物,就不应该给现在的小学生读。其中含有大量落后文化的糟粕,“少儿不宜”。 社会转型的方向是前行而不是倒退 我们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矛盾错综复杂,腐败问题、诚信问题、法律与秩序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搅在一起。改革需要推进,道德需要重振,文化需要重建,教育需要调整。于是有人开出了回归传统的药方,在教育上就是主张孩子们读经,读《三字经》、《弟子规》那些私塾时代通行的启蒙读物。媒体上时见孩子们身着古装,头顶方巾诵读老书的照片。笔者觉得这作为游戏或表演尚可,但是,成了课程进入课堂断断不可。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即社会的转型要由社会主体来完成,由当今社会的广大成员——人民大众来完成。道德的重振、文化的重建要由当代真正的社会精英有所担当,运用智慧和勇气,总结、归纳新的社会实践,借鉴先进外来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新的文化、道德架构。照搬外来文化奉为神明,或是乞灵于传统文化“克己复礼”,都被证明行不通。这些想法、主张本身就难说有文化。 言及我们社会的转型,大角度的拐点在改革开放之前很早就出现了。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我们的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曾遭受挫折,经历灾难。由于不同时期的深层背景,教育自身的规律被漠视,曾被赋予了太多本不属于教育的诉求,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等等。在课堂上,德育泛政治化,语文教学泛德育化。“文以载道”被扭曲,违背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发育规律,即所谓“小学讲远大理想,大学讲不要随地吐痰。”这些曾经的背离确实不如《三字经》、《弟子规》对早前农耕社会实际的适应。这些情况已有了很大改善,还需要持续努力,及时作出调整,在教育的内容、方法、教材方面推陈出新,而不是大踏步地倒退复古。既然前人在没有师范大学,没有教育研究机构的情况下,可以编出琅琅上口、好记易懂的识字课本来,我们就不能集中力量编辑出基础正、内容实、童趣盎然的童蒙课本,还至于没的用了就去翻祖宗的故纸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宝库之一。就儒学而言,其民本思想、非战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有“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尊师重教”的主张,再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态度,等等,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礼仪廉耻”等做人处世准则对匡正当今社会都有意义。但读书人应该知道,传统文化也有糟粕,有很多落后之处,比如不强调公平正义,不追求平等自由,不主张民主,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不讲求科学,歧视妇女,等等。在教育方面,传统封建文化对当今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在有些人的头脑中,读书仍然是为了做官,封妻荫子。“学而优则仕”的规则被放大,文凭成为获取机会、资源最有价值的硬通货,只强调“知识改变命运”,不讲实干改变人生、奉献改善社会。家庭、社会对于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功利。科举传统应付笔试答卷有很多办法,于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这类摧残孩子的做法屡禁不止,应试教育的死扣解不开。 古旧读本承载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封闭、面向农耕社会的文化 讨论这些传统读本适合不适合孩子读,我们不妨对《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作一番分析。 《三字经》的历史观、文化观秉持儒学、三皇五帝、商汤、文武相继的王统和尧舜禹、孔孟、程朱相承的道统,这一体系在近现代,学界前辈引入科学方法“重整国故”的过程中已被质疑,被否定。《三字经》所主张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其中劝学的思路是学而优则仕,不是讲梁灏82岁中状元,就是夸刘晏7岁被举为神童做了官。《三字经》中谈治学的内容,也是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顺序攻读“四书五经”。这种教法不符合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其方法也是死记硬背,提倡“悬梁刺股”的极端方式,而不是讲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学中做、做中学。 《三字经》里有一些自然知识的内容,或肤浅粗陋,或严重过时。比如谈到宇宙,只讲黄道、赤道两个概念,没有星体、星系、星云、时空等现代天文学的起码概念,构不成天体运行的基本轮廓。谈到地理,只讲五岳、四渎,这应该是周朝的地理。把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地、山势壮观的五岳作为中国名山的代表,而不讲三大阶梯,不讲分隔气候和水系的山系、山脉,不符合自然地理科学的认知体系。说到主要河流,《三字经》不讲八大流域,只讲江河淮济。殊不知清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浊浪东行,夺济入海。济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消失150多年了。用草木概括植物、用鸟兽虫鱼概括动物、用六畜六谷来概括农业的说法,都已经很过时。有关科学的求证、分析、质疑等内容,《三字经》不置一词。就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而言,《三字经》里没有卫生保健、体育锻炼的内容。这些都是严重的缺欠。 撰写于清康熙年间的《弟子规》里面有许多符合普世价值观念的内容,加入了博爱、知行合一等概念,比如“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讲究力行与学习不可偏废。《弟子规》注重个人修养,其中很多要求都有一定现实意义,比如“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等等。文明礼貌的常识就更是翔实具体,好记易学。细节上有“冠必正 纽必结,”“衣贵洁 不贵华”,“步从容 立端正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等等。 《弟子规》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完备、内敛自省的谦谦君子,中规中矩的读书人。但是时代毕竟已发生了巨变,宗亲关系已大大弱化,过分强调“孝悌”已不合时宜。现代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走出熟人圈子,进入陌生环境的过程,从小就要过集体生活,融入群体,长成后要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追求公平正义,遵守法规、秩序,包容与合作,发展人际关系就成为重要的观念和能力了。在工业社会,尊重劳动及由此派生出的职业自尊心、尊重劳动者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从这一角度看,《弟子规》的内容显然不够。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出行、谋生的方式都迥异于当初。比如学习,不再局限于读写;比如出行,不再是徒步、骑马或坐轿。汽车社会要求成员首先要敬畏生命、严守法规,这才是交通文明礼貌的基础。这么看,这本启蒙读物的内容过时了。 伴随着国学热,一些沉滓也被搅起,泥沙俱下。比如还有人主张把《名贤集》这种东西也拿来让孩子们读。翻开看看,这里面先贤的论述并不多,小农社会的人情世故、经验之谈有一些,而宿命的、迷信的甚至市侩观点倒是充斥其中,比如什么“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人贫志短 马瘦毛长”、“命强人欺鬼 时衰鬼弄人”。“官满如花谢 势败奴欺主”,“耕牛无宿草 仓鼠有余粮”,“有钱能解语 无钱语不听”,等等。其中的许多说法倒是常闻于国人之口,估计前辈学人深恶痛绝、誓言铲除的“愚”、“私”等民间劣根即属此类。让小学生读这种东西,犹如“杀人父母”。 《三字经》、《弟子规》所承载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封闭的小生产的农耕社会的文化,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相比,它们所蕴含的国学价值很有限。作为历史读物,让略具判断力的高年级学生读来领会早前国情是可以的,拿它们当教材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不啻南辕北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