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彩笔昔曾干气象 丝路悠悠汇唐音——读《望长安:“一带一路”唐诗艺术赏析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学习时报 彭公璞 参加讨论


    两个多月前,恰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之际,我收到友人惠赠的《望长安:“一带一路”唐诗艺术赏析集》(三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展卷一过,只觉丝路沿线的奇景大观历历在目,诗情墨韵萦绕心怀久久不去。古人所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良有以也。
    此书主编系文化学者于孟晨,他精选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唐诗,分“天”“地”“人”三部分,每篇诗歌都由书法名家挥毫书写、古典文学专家撰文赏析,诗、书、文三者交汇融合,相得益彰。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对这一创意予以高度评价,称赞它“钟毓新质,耐人寻味”。就本书诗、书、文分别而论,也各有佳处,读起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
    据编者后记,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温大唐盛世气象和‘丝路’文化的灿烂,同时藉中国传统文化能通过这一‘管道’弘阐全球”。基于此,编者围绕丝绸之路西行路线,精心收集长安、咸阳、泾川、天水、临洮、兰州、武威、酒泉、敦煌、阳关、玉门关直至天山、交河、轮台等沿线城市、地区的唐人歌咏。同时为充分再现大唐盛世气象,又缀以唐时东都洛阳、华山、潼关、登封等地的名章佳句。所选篇章既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又有少为人知的遗珠幽草,裁剪得当,颇见功底。全书篇幅虽不称宏大,但视野广阔、内容丰厚,显现出编选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心。
    长安是体现盛唐气象的标志性载体,由此西行,开启丝绸之路;由此东眺,则临潼、华山、洛阳、登封次第呈现,万千气象尽揽眼底,故在全书具中心位置。主编者特意选择“望长安”作为书名,自言其包含了“回溯之望”“冀望之望”“景仰之望”“未来之望”等多重意蕴。在具体编排中,有关古长安的诗歌数量亦最多,其中既有李世民“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骆宾王“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等反映长安城雄伟气势的佳作,也有王摩诘笔下“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的“长安烟雨图”、中唐诗人赵嘏眼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长安晚秋。在长安城内外的诸多名胜举凡慈恩寺、曲江、大明宫、辋川、终南山、香积寺、乐游原等处留下来的唐诗名篇皆有代表。此外,卢照邻反映初唐时期长安生活百态的名作《长安古意》,唐代诗人王维、韩翃等描述唐人在长安欢度上元节、寒食节情形的诗篇也有收入,从而从多角度展现了古长安的景美和人情美。试想携一卷在手,漫步今日之西安,寻古览今,低声吟哦,当别有意趣。
    除长安外,本书编选其他地区的唐诗也多上乘之作,特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在丝路沿线留下的边塞诗,沉雄坚毅、豪迈果决,奏响了大唐的正音,给人印象深刻。书中还编选了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两首边塞诗《晚泊蒲类》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为一般诗选少见,令人惊喜,为普通读者多方位了解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主编邀请陈建贡、于唯德、史星文等几位陕西书家创作书写了全部选诗,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为本书增色不少。
    每篇选诗后附的赏析小文,简要精当,是点睛之笔。点评者程建虎长期从事唐代文学研究和古典文学教学,平日也以诗词唱和自娱,诗心灵透,对选诗的理解尽有自家体悟,点评文字虽短,但非蹈袭陈言,多有隽语。如解读王维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特别强调了“新”的炼字效果,指出“‘新’包含了翠、碧等色调,包含了茂盛、依依、袅娜等状态,更包含着诗人的欣喜、雀跃……是包含着生命体验的有温度和脉动的表达”。对于王维《辛夷坞》等篇所表现的禅意,他颇有会心,写道:“在‘虚静’中置身辛夷花下,看生命枯荣,念大地亘远,思韶华短促,想宇宙洪荒,则万念俱寂,仿佛与此花同化。此即王维以五色彩笔画出的禅境。”作者于杜诗用力甚深,对本书杜诗的赏析也很具个性,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杜工部的亲近。如借评杜甫《秦州杂诗》,揭示“诗圣”所以为圣“更在于其痌瘝民瘼、忧心国事的赤子之心”;分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反语出之”的艺术手法,点出“老杜幽默风趣,亲切蔼然的一面”。赏杜氏名篇《月夜》,更大声要为杜甫平素在人们心目中不解风情的枯槁印象“平反”,热情推介《月夜》诗道:“老杜大才,非不能写儿女情长,实不愿多为也。若情至时,等闲摇笔,便是佳制。若至长安与鄜州,又逢月夜,不妨静坐,听听老杜浪漫的《城里的月光》。”语言蕴藉诙谐,洵为少陵知音。
    唐代的郑虔(广文先生)“才过屈宋”“德尊一代”,诗、书、画兼擅,时人誉之为“郑虔三绝”,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本书采取这种诗、书、文融合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是后学者对前辈风流的追慕和致敬,同时也是薪尽火传的继承。杜工部有诗云,“彩笔昔曾干气象”,这支承载文明的彩笔曾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21世纪又在为“一带一路”倡仪赓续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本汇集丝路唐音的文化读物虽然部头不大,但也参与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时代洪流之中,由此言之,称其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亦宜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