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清贫是革命者坚强的底线——谈京剧《清贫之方志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薛若琳 参加讨论


    
    京剧《清贫之方志敏》剧照。光明图片
    在20世纪30年代,一位精通两门外语的大学高才生,有条件做官、留洋,或在大银行、大公司谋职,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可是他却为了普天下穷人闹翻身,投入革命洪流,甘受清贫,并且把清贫作为自己保持革命气节的底线。他就是方志敏。作为中共的高级领导干部,他经手金钱无数,却穿着一件破棉袄,大义凛然地站立天地间,英勇战斗,笑对死亡。近由青岛市京剧院创作演出的京剧《清贫之方志敏》(编剧贾璐,导演徐培成,主演苏旭、王馨仪、白入夙、刘佳),集中展示了他的清贫本色。
    大幕一拉开,方志敏所率的红十军一部正与敌人拼死搏斗,因为寡不敌众,方志敏被包围。为了保护部队,他命令参谋长和粟裕率军撤离。为保护身边的战友,他高声向敌人喊话:“我就是方志敏!”并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如不放走战友,他就自杀。方志敏是为保卫革命的火种被俘的。国民党为了宣扬胜利,将方志敏游街示众,但他正好利用这个直接面对群众场合的机会,宣传革命思想:“我们的革命虽然暂时失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但革命思潮已经深入人心,全国播遍革命的火种,必然烧起冲天大火,烧毁腐朽的世界,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坚强之语,铿锵之言,博得围观的百姓不断地喝彩。方志敏变被动为主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方志敏被关进监狱,与几个人物的对垒或对话,其中最有看点的是他与陈晓燕的相见、相识和相知的过程。陈晓燕是英国《字林西报》记者,这份报纸在国共斗争的立场上持“中立”态度。陈晓燕本人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也不赞成共产党的“赤色暴力”。她之所以到狱中采访方志敏,是因为佩服和好奇。佩服的是方志敏在游街示众时气宇轩昂,并且吟诵革命诗句,有着轰轰烈烈、顶天立地的气概;好奇的是一位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却穿着一件破棉袄,似乎与其身份不符。于是,陈记者来到方志敏的牢房。方志敏不予理睬,以背对之,他对敌占区的公开报纸并无兴趣,也无好感。可是,陈晓燕却能背诵方志敏写的对联和诗,于是方志敏转过身来,同样对陈晓燕投以佩服和好奇的目光。方志敏佩服陈晓燕掌握资料的广泛,非一般记者可比。好奇却是她为何要到狱中来见自己?两个人于是在交往中必然擦出火花。火花主要是陈晓燕的困惑:精通两门外语的大学高才生,在那时是凤毛麟角,如此社会精英,为什么不去政府做官,或跨洋留学深造,而甘受艰难困苦,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闹革命?方志敏对陈晓燕释怀:如果为了自己,完全可以养尊处优,甚至饱食终日,乐此不疲。可是,祖国的人民,处在贫困交加、痛苦不堪的境地。人,光为自己活着,不考虑同胞的处境,即使活得再好也没有意义。这表现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怀和革命抱负。通过与方志敏的几次交往,陈晓燕终于理解了方志敏起义干革命的真谛,而且方志敏视死如归的人格力量,也征服了陈晓燕。
    方志敏在狱中与叛徒红十军副军长王如意有过交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革命者,“没有清贫,就没有了底线”。他批判王如意明里讲艰苦,却“暗中违纪,生活追求奢华,职位讲究攀比。因为没有守住清贫,才有你今日!”全剧中方志敏与王如意的对话虽然不多,却揭露了王如意投敌叛变的可耻嘴脸,揭示了方志敏“守住清贫”是“革命底线”的追求。如果说方志敏与陈晓燕的对话是全剧的看点,那么方志敏与王如意的对话则是全剧的戏魂。
    最令人感动的是母亲由家乡来看望即将就义的儿子。母亲金香莲拿了几个薰好的红薯来到方志敏的身边,让儿子吃饱了去“远行”。她白发人为黑发人“生祭”:“儿既然进大牢被监禁,娘知儿肯定不会做奸臣。娘怕儿远行之时无人问,娘提前来祭奠为儿招魂。”方志敏对母亲说:“倘若是有来生再投世上,敏伢子仍然为您打天下,仍当您立地顶天好儿郎!”母亲让方志敏脱下破棉袄,换上她与方志敏的妻子缪敏赶制的新棉袄,母亲说:“饿不饿带干粮,冷不冷带衣裳。……黄泉路上,冷啊!”母亲之言柔肠寸断,悲愤不已。母子生离死别,撕心裂肺,这场戏很感人。
    方志敏题材是块硬骨头,既难写又难演,然而青岛市京剧院发扬了拼搏精神,全院“一棵菜”,突出了“清贫”的价值观,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