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读了一本假书。”在豆瓣,一位买到《人类简史——我们人类这些年》的读者如此感慨。该书由九州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作者署名“亚特伍德”。然而,真正让读者“大开眼界”的是,这本书山寨了中信出版社出版、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封面上,九州版《人类简史》与后者版式设计类似,主标题一样,英文副标题仅一词之差。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线上,它与后者出现在同一页面或相邻推荐位置。(6月23日《新京报》) 打着前人的旗号另出新书,九州版《人类简史》“山寨门”,是当下国内图书出版“山寨图书”盛行的一种典型反映。类似山寨名著的行为,在图书出版行业其实是早已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图书出版市场上,只要某一本书走红畅销,随即就会出现无论是书名还是封面都极相似的“双胞胎”“多胞胎”图书。读者对哪个是原版书,哪个是“山寨”书,难辨真伪。 “山寨图书”何以如此盛行?主要还是因为“山寨图书”打了法律的擦边球,在我国,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书名并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单从“人类简史”几个字来看,山寨版并未触犯法律。“原版”就算想完全消除掉“山寨图书”的踪迹,也变得无从下手。法律在这方面的欠缺滋生了这样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次,随着民营图书公司的崛起,出版社与其形成了大量的长期合作,这实际上弱化了内容的把关流程,给很多跟风书提供了空间,由此催生了把关不严、以量取胜、低价策略等诸多问题,导致大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但是“山寨图书”的泛滥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当前图书市场过分追求“销量王”带来的直接效益,而忽略了图书文化本应追求的质量,缺乏对文学的敬畏。“山寨图书”为追求“畅销书”的名号,简单粗暴地对原版图书拷贝、复制,既没有精心的图书策划,也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敬畏,更谈不上文化的原创动力,仅仅是为通过低投入取得高额图书销售利润,便跟风打着原版畅销书的旗号,而这些“山寨图书”的跟风、复制,已经是“赤裸裸的抄袭”。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抄袭手段已成为图书行业内不可明说的“潜规则”。铺天盖地的“山寨图书”不仅是读者无法分辨出原版,恐怕这些“山寨图书”的出版社心里早已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了原版。 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充实”,在笔者看来阅读本应是纯洁的、不带功利性的获取知识,但出版社为逐利而出版“山寨图书”,实际上破坏了阅读本身的美好。图书出版社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该对名著和此类文学心怀敬畏,切不可因为利润而盲目追风,毫无底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