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白毛女》的幕后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郑学富 参加讨论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1942年5月,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来源于人民大众、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新歌剧《白毛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时,曾发生过几件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喜儿就是你了!”
    众所周知,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成功地塑造了“白毛女”这个艺术形象,成为饰演喜儿的第一代演员,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不过,在鲁迅艺术学院排演《白毛女》之初,饰演喜儿的第一人选却不是王昆,而是延安当时著名的演员林白。
    1938年,年仅15岁的林白从河南洛阳女子中学毕业,来到了黄河之滨的延安,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在戏剧系、戏剧音乐系学习4年。1939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林白还曾应延安剧协之邀,在《日出》中扮演小东西。
    1944年,作为已在延安小有名气的戏剧演员,林白成为鲁艺实验剧团的演员。鲁艺筹备排演《白毛女》时,林白是扮演喜儿的首选演员,凌子风扮演杨白劳,陈强扮演黄世仁。可是在排演过程中,林白突然病倒了。党的七大召开在即,献礼剧《白毛女》的排演迫在眉睫,主管《白毛女》创作的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小姑娘闯进了他的眼帘———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演员王昆,那年她只有19岁。
    王昆自幼就有一副金嗓子,1939年,14岁的她参加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此开始了她多彩的艺术人生。“西战团”奉调回延安时,王昆已经是个拥有两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了,“西战团”撤销后,王昆也就成了鲁艺工作团一个年轻的团员。
    1944年,19岁的王昆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女娃子。当时,延安的秧歌运动如火如荼,王昆被陕北高原那高亢、具有独特韵味的民歌吸引住了,她跟着民间艺人唱秦腔、唱信天游,感到既新奇又兴奋。每天天不亮,王昆就来到室外练嗓子,在山坡上、小河边和杨树林里,总是不时地响着她那银铃一般的歌声。
    后来,王昆发现就在自己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歌唱的时候,总有一个男人在不远处站着“偷听”。王昆是跟随“西战团”上过战场的,当然不怕什么坏人。一天,那人正在“偷听”时,王昆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而让她始料未及的是,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张庚。
    张庚见被发现了,就明确地告诉她:“《白毛女》第一稿出来后,扮演喜儿的是林白。现在新的剧本出来了,但林白又病了,剧组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着急呢。我偷听你唱歌好几天了,觉得你的音律宽、准,但是前几天都是零零星星听,没敢打扰你,这回你正儿八经地唱几段完整的歌让我听听。”
    原来是这么回事,王昆恍然大悟,随即爽快地说:“你想听我唱歌也用不着偷偷摸摸的,好,我唱几段给你听听。”张庚拿出《白毛女》剧本中“北风吹”的词曲递给王昆,说:“你就唱这段。”王昆接过来熟悉一了下,亮开嗓子唱了起来。一曲“北风吹”歌罢,张庚皱了一个多月的眉头舒展开了,由衷地喊道:“喜儿就是你了!”
    黄世仁被改判枪毙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杨家岭中央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与会代表都来观看了演出。
    看着台下坐了那么多领导,演员们都不由得有点紧张,尤其是王昆,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场面。然而,当“北风吹”的旋律奏响之后,她立即进入角色,在这个悲惨的故事中,她凄婉的歌声像甘洌的山泉一样,缓缓地流淌出来。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沉浸在《白毛女》感人情怀的悲剧中,首长席后面的几个女同志失声痛哭。编剧贺敬之在帷幕徐徐合拢的那一刻,看到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们,那些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将军们,也都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雷动的掌声表示着演出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一齐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
    第二天,剧组党支部书记田方传达了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是成功的,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田方还就第三点意见做了专门的解释:“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不枪毙不足以平民愤。不判黄世仁死刑,就是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很多群众看完后也纷纷来到剧组,要求枪毙黄世仁。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被当场枪毙,观众们都感到大快人心。
    延安首演后,解放区掀起了《白毛女》风暴,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延安唱红了,陕北唱红了,解放区唱红了,全中国唱红了。
    1946年7月,剧组来到河北省怀来县演出,部队战士和老百姓同场观看,当演到斗争恶霸地主时,台上、台下形成了一个大舞台,群情激奋,高呼“打倒黄世仁”的口号,台下群众恨的向黄世仁身上扔土块、砖头、果皮。这时一个战士高喊:“黄世仁太可恶了,我要崩了他!”端起枪就往台上冲,他身边的班长拉住他说:“这是演戏!”才制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从此,部队首长决定,部队看《白毛女》演出时,子弹一律不准上膛,检查后才能入场看戏。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白毛女》一直屹立于民族艺术之林。据不完全统计,歌剧演出场次超过1万场,观众人次超过数亿人,它曾被改编为电影、戏曲、芭蕾舞,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它的故事和音乐旋律曾经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作者为贺敬之柯岩文学馆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