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人格魅力 精神力量——评新编歌仔戏《陈嘉庚还乡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吴慧颖 参加讨论


    近期在厦门上演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仔戏《陈嘉庚还乡记》一票难求,一时间在嘉庚故里引发关注。
    《陈嘉庚还乡记》讲述的是著名侨领陈嘉庚回乡遭遇贪腐官吏并与之斗争的故事。陈嘉庚一生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对于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创作者如何通过短短一台“小情小调”的歌仔戏表现其精神?剧作者陈世雄着意选择陈嘉庚生平中的纤末之事,以小见大,从而避免人物的概念化以及一味说教的枯燥。反腐的情节主线,有传统戏曲故事微服私访的公案戏影子。我们随着陈嘉庚还乡的脚步,走进那危机四伏的岁月,看着他向闽南安婆买番薯、嘘寒问暖,忆及童年旧友重情伤怀,面对李本芳等贪腐官吏痛心疾首……细节的挖掘与人物多侧面的展开,让史书上的嘉庚先生鲜活起来,使我们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诞生不过百年的歌仔戏是个年轻的剧种,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编剧陈世雄和导演韩剑英等创作人员向“既以正剧风格表现现代生活,又保留戏曲基本特征”的目标攀登。一是在行当设置上下功夫。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几乎没有提及女性人物,编剧专门设置了几个旦角以解决行当不全的问题。尤其设置了一个女特派员的角色(由庄海蓉扮演),将其塑造为一个试图到基层有所作为,后来又知难而退、明哲保身的女官员形象。剧中最后一场戏,陈嘉庚、县长李本芳和省府特派员三人轮唱,唇枪舌剑、各怀心事,颇有《沙家浜》“智斗”的氛围,堪称精彩。
    二是在表演和舞台调度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导演从剧目出发,提醒演员不要不加分辨地把传统戏曲的身段动作照搬到剧中来,同时在舞台调度上下了大功夫,令舞台画面灵活多变。如陈嘉庚夜查七馆巷,化用了戏曲走圆场的程式,根据剧情在舞台调度上赋予了更多的变化,展现调查的曲折与艰险。再如军统特务抓人和安婆冒雨报信等场面都有较强的动作性,给演员提供了表演的空间。主演陈志明为揣摩陈嘉庚的音容笑貌,找来相关的纪录片和照片进行研究,力求神似。甚至陈嘉庚的手杖也化用了传统戏曲中马鞭的程式,丰富了舞台表演语汇。
    三是舞台设计扎实创新,不仅提供了表演的空间,更具表意性的样式感。贯穿全剧的背景是厦门同安县城关的白色钟楼。这座建于1930年的钟楼,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后在护国讨袁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造的,是陈嘉庚家乡的标志性建筑,它的贯穿全剧也寓意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为表现抗战的时代背景、突出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舞美设计将独具地域特色的闽南红砖厝和倾斜的西洋楼台并置,在舞台上形成强烈对比。置于舞台中区的黑色无缝纱让频繁转换室内外场景成为可能。戏中还运用了斜伸缩式阶梯平台来灵活组织表演空间,使舞台具有空灵自由的大空间,又有平台台阶为支点的分割空间。伸延的石阶和后区斜线挡灯片、天幕的石板巷道构成画面的曲折,寓意着时代背景和还乡之路的不平,也寓意着对民族出路的艰苦寻觅。
    《陈嘉庚还乡记》在音乐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为表现人物形象和抗日战争背景,青年作曲蔡艺榕采用了歌仔戏曲牌“杂碎调”的过门加以扩展、改造,以改变歌仔戏的“小情小调”,作为歌仔戏《陈嘉庚还乡记》的音乐主题。唱腔部分在歌仔戏传统曲牌体的架构上融入板腔体的成分,并大胆地借鉴北方剧种的拉腔。为了解决男生唱腔音域较低的特点,在乐器上也相应做了创新。有年轻戏迷点评说:“唱腔还是那些熟悉的旋律,很有传统韵味又有那么一点点的创新,背景音乐融入了小提琴等现代音乐元素,感觉亲切又震撼。”
    歌仔戏现代戏《陈嘉庚还乡记》尊重剧种特色,在承继戏曲写意美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凸显写实风格,以制造舞台的真实感,并尝试融汇跨界,是对戏曲现代戏的一次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该剧关注当下、观照现实,传递时代的精神与高远的价值追求,再次彰显了戏曲现代戏不可替代的思想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