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张荣超:那方泥土也终将埋葬我——长篇小说《镇长》创作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长篇小说选刊》 张荣超 参加讨论


    我的近十部长篇小说,当然也包括百个中短篇,都是农村题材,就连小说里的时间也都是生养我的村庄里流淌过的。因为那里有我沉睡多年的祖辈。每当祖先的周祭或是清明时节,那象征性的小土丘上青烟缈缈,我的思绪和情感就会立即与他们对话,那泣泣长语让时空倒流。闭上眼睛,我的爷爷和父亲就会清晰可见地从土丘里走向我,凝视着我,问候着家桃邻枣,嘱告着儿孙的平安冷暖,也随着青烟的消逝,土丘的闭合,抖落尘土,继续着剩下的日子。但我清楚,那方泥土也终将会深深地埋葬我,并一睡千年。
    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官出于民,民出于土,人离开土地一事无成。我的祖祖辈辈靠种田打鱼为生,繁衍生息。哪料吾辈叛逆,走出了农家,离开了土地。但在乡邻的所谓“出息”声中,我还是没忘父亲的教诲,虽然升任“镇长”,但一厘一毫没离开生养我的黄岗土,也从未离开过埋着我“衣胞”的村庄,那里的一时一事,鸡鸣狗叫,邻里争吵,夫妻反目,妯娌对掐,馋嘴盘舌,叔嫂易嫁,哥妹换婚等等,所有这些家常哩呱都将成为我的牵挂,也都一一走进了我的小说。
    有人从《镇长》的题目会初步判断是官场小说,甚或是报告文学,其实不然,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农村题材小说。农村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农耕特点和男耕女织的田园本相。也不知是何年何月起,村庄不再安宁,河水不再清澈,炊烟不再升起,吱呀吱呀的碾谷声不再响起,庄头的老槐树死了,村口的老牌坊拆了,那口哺育了几代人的老井也被填实了,农村还剩下些什么?
    村庄上青壮年昔日瘦弱的身躯背起行囊,踏上南下北上的打工路,疲惫的身躯,怜惜的脸庞已经不复存在;如今是大腹便便,西装革履,冷峻的容颜,即使看到久别的村邻也不再下车了,刺耳的喇叭声代替了问候。在沧桑的父母面前扔下了一沓百元大钞,象征性地望着凄寒孤独的祖坟,腰身是弯不下去了,烧纸变成了“封建迷信”。
    不知什么时候有了“招商引资”这个名词,也许没有这个名词就不会有家园的消失,就不会有土地的“丢弃”,就不会有城不城、乡不乡的“宫中太监”。拆除了瓦房盖起了高楼,城市化率提高了,但农民住在农村,就如老虎居于森林,鱼儿游于大海,你非要将鱼儿放到森林里,将老虎放到大海里,那么虎还是虎吗?鱼还是鱼吗?
    世纪交替之际即是招商引资的兴起之日,招商引资成为了基层政权的指挥棒。拆迁变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显著社会现象,民房要拆,街道要拆,农村要拆,城市要拆。为了一个项目,不惜拆掉学校、医院、寺庙、村部、民宅,也为了“招商引资”将所谓的“老板”抬上了天,不论真假猴王,一旦入了这个围城,你就得“装”,你不装,有人为你装,没钱装有钱。小项目包装成大项目,就像皇帝的新衣,这股风在乡野刮,在城市刮,有人发了财,有人升了官,有人弄到了地,有人猎了色,真的是无处不招商,无人不招商,无地不招商,一切服从招商,要人给人,要地给地,要钱给钱,甚至要天也得给。看懂的人装不懂,看不懂的人装懂,浑水摸鱼,有的地方因为招商让人变成了“鬼”,也有的事情让“鬼”变成了人。
    是是非非,功过得失都将是沧海一粟,谁是谁非也很容易随风飘逝,但在那些飘逝的时光里,到底“淹没”了什么?我想还是让小说去慢慢地诉说吧!
    《镇长》塑造了以常君为代表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百姓的形象,描述了党的“三农”政策在基层贯彻执行的环境下产生的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尤其是干部素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之间的差距,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
    小说通过对寓县鸿福镇实行书记、镇长“两条线工作法”展开叙述,描写了当下农村干部招商引资的艰辛与困惑。作为一镇之长的常君,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一复杂历史时期乡镇干部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之道。通过常君的所思所为,集中“透视”了当代中国政治最基层人员的喜怒哀乐、价值取向。
    我有五年的镇长工作经历,并有三十余年的农村工作经验。这部小说是我把“鸡零狗碎”的镇长工作经历通过“两条线工作法”串起而成的,是一位镇长的呐喊与呼号,是一部活灵活现的中国基层干部生活、工作的“史记”。
    在我初任镇长期间,一场史无前例的冰雹、暴雨、飓风灾害天气突然降临,倾刻间便墙倒屋塌,高大的负载10万伏高压线的电线杆被飓风卷成了“麻花”,人畜伤亡惨重。在这种自然灾害面前,作为一镇之长的我是必须要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冲锋在前,视死如归的。人民的财产安全高于一切,既是责任,也是道德,更是良心。在十多天的艰苦抗灾中,我决定从天灾的发生开始,用笨拙的笔触去叙写世纪交替时期在农村、农民、中国底层政治之间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天灾和人祸之间有联系吗?农民生活的处境到底如何?底层政治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尴尬局面?作为“重中之重”的“招商引资”到底给农村、农民、农业带来多大的帮助?农村潜在的矛盾和危机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这就是我的责任。著名女编辑张蕴如说,《镇长》这部小说,是作者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实践阅历真知实感,读一读“镇长”写的《镇长》,一线文学,基层干部“原生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