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京剧《江姐》剧照 前不久,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古都南京落下帷幕。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剧艺术盛会。本届京剧节更是京剧艺术继承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全国34个京剧院团在20天的时间里演出60余场,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悠扬皮黄、铿锵京韵,尽展国粹风采。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更好地继承并适应当下人们审美的发展,让京剧在“不变味”的前提下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是所有京剧从业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而本届中国京剧节,就针对京剧传承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具有亮点的探索。 现代戏是京剧创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和短板。传统京剧剧目繁多,大师辈出,多流派争奇斗艳,经典剧目深入人心,经典唱段脍炙人口。因此,尽管一再强调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但长期以来总是前两条腿长而粗,后一条短而细。用京剧艺术演绎现代社会生活、表现现代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面临重重障碍,甚至吃力不讨好。一方面,一些京剧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戏中“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服装、脸谱等;另一方面,京剧表演中许多程式化舞台手段, 用于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也很难完全契合。 正是因为意识到现代戏是振兴京剧艺术的关键和方向,文化部在挑选第八届京剧节参演剧目时,向现代戏倾斜,入选的29台剧目中,现代戏就有17台,占比近60%。多位京剧名家登台献艺,以剧目创新致敬传统。比如大型现代京剧《党的女儿》,由京剧张派领军人物王蓉蓉担纲主演,从服装、表演到动作、表现形式,包括演员的唱法,在传承的基础上均有所改变,对原有流派进行创新和突破。舞台上,“小小杜鹃花”等经典唱段声情并茂,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京剧现代戏的创作,难在如何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真正优秀的现代戏不仅要抓好选题,突出现实主义题材和时代精神风貌,而且要在艺术性方面展现人物的真性情,探究人性光辉,以真实、真诚、真情打动观众。京剧节闭幕式上演出的原创现代京剧《向农》,聚焦扶贫脱困,以共同富裕为主题,时代特色鲜明;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这部戏既巧妙运用京剧程式化表演特点,又进行写意化创作,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对音乐、舞美、灯光等进行创新,将空灵纯净的童谣融入悠远跌宕的京剧声腔,充分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体现对人性的观照。 要补齐现代戏的短板,需要广大京剧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断为京剧艺术注入活力,实现活态传承。本届京剧节期间,青春版京剧《江姐》在保留传统程派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唱腔设计通俗易懂,同时对音乐配器、舞台美术、舞台节奏、舞蹈等重新编排,大大丰富了人物性格及舞台效果,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并亲切地称之为“偶像剧”。 武戏是京剧舞台艺术中的重要特色,《三岔口》《挑滑车》《八大锤》等武戏脍炙人口、长盛不衰,杨小楼、盖叫天等武生塑造的艺术形象已成经典,历久弥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培养一位优秀的武戏演员非常难,舞台上漂亮的翻转腾挪凝聚着无数汗水,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吃这个苦,练的人少了,人才梯队也就出现了断档;受制于身体因素,武戏演员的艺术生命可以非常辉煌,但往往十分短暂;一场武戏的成本大大高于文戏,考虑到成本核算,剧团不得不忍痛割爱,缩减武戏……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就是京剧武戏萎缩,剧目演出“文强武弱”。 丢掉了武戏的京剧是不完美的艺术。为复兴京剧艺术文武兼备、唱打结合的优秀传统,扶植弱势行当,本届京剧节增加了武戏的演出分量,新设武戏折子戏专场。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演出(22个折子戏)为武戏演员提供了更多的登台机会,尤其使青年武戏演员得到了锻炼。工架优美,身手矫健,亮相英姿飒爽,打戏干净利索,“骨子老戏”引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老一辈艺术家风采依旧,青年武戏演员崭露头角,让人看到了武戏的春天。 青年武戏演员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表演艺术,更有责任担当。5月16日晚,经典武戏《三盗九龙杯》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观众的喝彩声和鼓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青年演员范玉表演高难度的“下高”翻扑动作时,意外受伤,观众心疼不已。“救场如救火”,其他演员迅速登台补位,演出继续进行。有人说,受伤是武戏演员的“家常便饭”,大筋、后腰等关键部位最易受伤,轻则影响演出,重则伤筋动骨,甚至惜别舞台。范玉是贵州京剧院演员,这位80后武戏演员最遗憾的是耽误了演出。他在手术后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南京这场戏我一定补回来,不然对不起那么多为我叫好的观众。”年轻演员传承的这种“戏比天大”的使命感,正是武戏振兴的希望。 似曾相识燕归来,金陵再溢梨花香。中国京剧艺术节时隔16年再聚南京,不仅为观众上演了一场场饕餮盛宴,也促进京剧相互之间的艺术经验交流。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京剧艺术将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