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王威廉:追寻那道绝美的光芒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南方日报 王威廉 参加讨论


    王威廉简介: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十月》《作家》《花城》《读书》等刊物发表大量作品,并收入各种选刊、选本。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首届《文学港》“储吉旺文学大奖”等。出版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北京一夜》等。
    曾几何时,文学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数不清的有才华的人围绕着这道巨大的链条。从写作,到编辑,到修改,到校对,到出版,到发行,到评论,到再版……因此,文学不完全是作家一己的劳动成果,它汲取了太多人在太多环节的智慧。如今,网络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复杂的文化生产链条,从理论上说,一个作者写了文字,发布在网络上,这个文化生产过程就已告结束。
    有人会说,那许多博客、微博上的文字,难道不像是曾经随便写在笔记本上的文字吗?在我看来,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写在笔记本上,那是唯一的、私密的、不可传播的;写在网络上,哪怕是博客、微博这样的个人化网络空间里,也是公开的、可复制的、可转发传播的,这就决定了文字的属性有着本质的不同。作家的写作虽然植根于个人的体验,但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的语言艺术。故此,一个写作者,在今天依然需要精品意识,依然需要给自己的创作设置艺术的难度和高度,把自己放在人类精神高峰的脚下,然后向着那个看不见的高度缓慢攀援而上。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一个作家将自己的文字变成网络上的泡沫,那将是极大的悲哀。另一方面,我们获取体验的方式也开始大面积地依赖网络,各种信息、报道、资讯,给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这种强大的优势面前,仍然是需要警惕:我们跟世界的关系是不是变形了?就像通过哈哈镜来看待这个世界了?因此,要用自己的双脚去真实地踩在大地上,使自己的身体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间,不再有任何的透镜与隔膜。
    这些年来,我个人每年都会去逼迫自己去做一点跟文学沾点边的事情。不用多,就做一两件,去强行开启自己与世界的交往模式。完全与文学不沾边,似乎远离了自己的能力所在,可太过于沉溺纯粹的文学叙事与抒情,也会局限住生命与世界中那些幽暗、复杂与无法把握的成分。我想,有时让自己接触到泥沙俱下的事物,不仅是一种纠正,更是用自己的艺术与思想与其做正面的交锋,收获也会更丰。
    我在广州生活了17年,迄今为止将近一半的生命与广州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的写作中如果没有出现关于广州的经验,是不可思议的。我的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广州的场景,但很明显,并不是文学史中的那种模式:比如西关小姐、东山大少,那是历史的广州,不是今天的广州。今天的广州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现代都市,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会从不同的方面找到自己的认同。那么我写下的,也许只是我自己的认同。为了拓宽我自己的面向,找到更多的认同,我已经瞄准了广州一个特定的社区。在那里的几次走访,让我很受震撼,近两百年的广州历史几乎都在那里储存着。我希望我能在文字中打开一道历史的隧道,那也是迈向高峰的旅程,在尽头、在顶峰,我追寻那道绝美的光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