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传承与展望——写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周密 参加讨论


    
    中福会儿艺首任院长任德耀(右三)和《马兰花》导演孟远(左一)与演员们讨论剧本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剧照
    宋庆龄的掌上明珠—
    中福会儿艺的前世今生
    1946年秋,宋庆龄冒着战火,在上海会见戏剧家黄佐临,表示希望中国能有个专为儿童演戏的剧团,她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不久,黄佐临通过上海文艺界的中共地下党员刘厚生的介绍,推荐张石流和任德耀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着手筹建儿童剧团。1947年4月10日,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诞生了。1957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建院初期,宋庆龄就为剧院找准了定位,她说:“这是一个首创的事业,在中国还是第一个。”同时她强调:“儿童剧团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通过歌咏、舞蹈和戏剧来教育千千万万的儿童和成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文艺繁荣新格局,中福会儿艺始终铭记宋庆龄的办院宗旨。经历70个春夏秋冬,中福会儿艺正如同一支清雅的白玉兰,透着宋庆龄慈爱的光芒,矗立在闹中取静的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70年来,剧院始终遵循宋庆龄提出的“实验性、示范性”办院方针,创作出近400部题材各异的儿童剧目,累计演出1.9万余场,观众达1639万余人次。经典剧目《马兰花》《小足球队》《童心》《雁奴莎莎》《白马飞飞》《享受艰难》《灿烂的阳光》《成长的快乐》《彩虹》等影响了几代人,并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狮奖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大奖。
    中福会儿艺成立至今,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文化艺术领域专业人士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曾先后3次观看儿童剧《马兰花》的演出,并对剧本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在剧院成立70周年之际,中福会儿艺院长蔡金萍专程赴北京探望了刘厚生。如今已是96岁高龄的他亲切地把中福会儿艺称作娘家人,并强调中福会儿艺70周年是全中国戏剧界的一桩大事,一定要办好,因为中福会儿艺是中国儿童剧事业的拓荒者。他还专门为中福会儿艺70周年写了十分珍贵的文章。
    出精品 出人才—
    儿童剧从来不是小儿科
    《表》作为首演剧目 《马兰花》成为经典
    中福会儿艺创立之初,宋庆龄亲自选定了董林肯编剧、鲁迅翻译的苏联儿童剧《表》作为首演剧目。之后,著名的儿童话剧《小马戏班》、童话木偶剧《快活的日子》也孕育而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福会儿艺产生了不少代表作。苏联儿童话剧《小雪花》、儿童舞剧《时刻准备着》、苏联童话剧《小白兔》、儿童话剧《友情》、话剧《小足球队》、儿童剧《童心》都是一个时代的话题。其中,中福会儿艺老院长任德耀创作的《马兰花》更是中国儿童戏剧的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福会儿艺在儿童戏剧的高度、广度、深度上大有作为,在儿童戏剧教育有形、有序、有力上探索有方,成就了儿童戏剧繁荣的大业,壮大了儿童戏剧工作者队伍,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戏剧界的“全科大夫”
    任德耀曾说,儿童剧绝不是小儿科,而是大天地,儿童戏剧工作者必须是读懂儿童内心世界的“全科大夫”。多年来,在宋庆龄的方针指引和历任院长任德耀、刘安古、金安歌、甘庆元、蔡金萍的带领下,中福会儿艺在生产儿童精神食粮的同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戏剧界“全科大夫”。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福会儿艺涌现出了任德耀、张石流等一批儿童戏剧大家,为剧院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崇高的艺术审美品格也一代代薪火相传。
    蔡金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学馆学习起步的蔡金萍,先后在儿童剧《长发姑娘》《花木兰替父从军》《威尼斯商人》《雁奴莎莎》《享受艰难》《带绿色回家》等中担任主角,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优秀导演奖”、管理奖,参演剧目入选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她凭借在儿童剧《雁奴莎莎》中的出色表现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中福会儿艺摘得的第一朵梅花。自此,剧院人才辈出,紧接着,夏志卿、李敬慧也凭借《白马飞飞》和《享受艰难》摘得了第二朵和第三朵梅花。
    传承与发展—
    从2007年到2017年
    2007年,蔡金萍接过接力棒,正式担任中福会儿艺院长。“儿童剧需要一个饱满、健康的思想内核,充满想象和趣味的表现形式。”蔡金萍说,“更重要的是,接地气、深呼吸,扎根到基层去,我们创作的作品才能更有泥土味和生命力,唯有接地气、紧贴时代的作品,才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根本的出路和核心价值所在。”从2007年到2017年,中福会儿艺深扎基层,不断探索进取,在传承中发展,逐步迈向多元化。
    坚守艺术审美品格 现实题材深扎基层
    由杜邨编剧,蔡金萍导演的无场次话剧《灿烂的阳光》,2008年10月30日,在上海虹口区工人文体活动中心首演。该剧讲述的是智障少年的生活,本着“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杜邨特别选择了胡锦涛同志视察过的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社区的“阳光之家”作为体验点,让年轻演员下基层体验生活。该剧除在全国各地巡演外,还远赴俄罗斯和我国台湾地区交流演出,深受好评。
    作为上海文艺创作“百部精品”计划之一的儿童剧《蓝蝴蝶》,近期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担任编剧,著名导演胡宗琪执导,展现了留守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这部洋溢着人文关怀和思想锋芒的儿童剧目前已在校园演出54场,并不断听取学生和老师的意见,持续打磨求精。
    《彩虹》是中福会儿艺于2012年12月创排的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原创儿童剧。该剧以上海和云南德昂族乡中学生对口交流、互相体验对方生活环境为契机,谱写了一首阳光、青春、梦想的赞歌。为增强民族特色,让剧作扎实感人,2016年4月,导演蔡金萍率领《彩虹》剧组主创人员赴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采风,对剧目进行精品化打磨。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在观摩后说:“《彩虹》贴切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主题,对上海青少年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在这个多媒体和信息化迅速普及的时代,《彩虹》把上海对口援边的这个背景结合在一起,让城里的孩子把现代化信息传播到山里,这一点非常有意义。”据悉,该剧还代表上海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最佳舞台美术奖。
    每年复排一部经典 手把手传帮带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马兰花》不仅是任德耀的经典力作,更是中国儿童剧史上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佳作。去年“六一”,中福会儿艺特邀历任院长刘安古为导演,倾力复排这部经典。刘安古是第一版舞台剧《马兰花》和电影版《马兰花》中“马郎”的扮演者,年过八旬的他身体力行地投入复排工作,深深地感染了剧组的年轻演员。《马兰花》是老一代中福会儿艺的艺术家们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其中许多老版《马兰花》的演员如今已到古稀之年,而当年的第一代小观众也对《马兰花》一直怀有深厚感情。去年“六一”,第一代《马兰花》演员和第一代小观众欢聚一堂,重温经典,场面十分温馨。
    《白马飞飞》是中福会儿艺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力作,由秦培春编剧,特邀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作为一部童话剧,该剧用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骑兵团连长罗成和一匹具有传奇色彩、名叫飞飞的白马之间的动人故事。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福会儿艺复排了童话剧《白马飞飞》。复排导演殷超斌是当年剧中日本军官黑森的扮演者,复排的演职员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复排演出得到了陈薪伊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抗战70周年的庄严纪念,也是对中福会儿艺经典剧目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剧院新一代生力军的一次检阅。
    年龄分层与突破分层
    “七彩泡泡”是中福会儿艺年龄分层儿童剧系列的代表,针对学龄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创作中特别增加互动游戏的设置,鼓励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探索思考,参与戏剧体验。今年,剧院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团队合作,将儿童文学作品《小熊包子》搬上舞台。
    与“七彩泡泡”不同的是,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是一部无法对观众年龄分层的剧目。《泰坦尼克号》是中福会儿艺力推的世界经典作品卡通版系列工程的第一部,该剧跳出了同名电影的框框,用小动物的视野演绎了普通人生命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演绎了大难来临时的人生百态。该剧去年被上海优秀儿童剧作品(文本)评委会审定为优秀作品,还获得了第十一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活动“优秀剧目奖”。世界经典作品卡通版系列工程的第二部《巴黎圣母院》也将于今年下半年与小观众见面。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年来,中福会儿艺又有一大批青年演职人员脱颖而出。黄明媚、邵诣、张玥、张晶晶、周蕾、王海洋、王耀琦、杨馥菱等青年演员,荣获了国家和上海市各类奖项。杜邨、洪靖慧、戚晓芸等中青年编剧,创作出各类题材的优秀作品。任杰等舞美设计人员获得了全国舞美设计大奖。剧院人才辈出归功于剧院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方式。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执行导演朱启凤是典型的“90后”。《泰坦尼克号》建组时,按照惯例,剧组已经挑选了演员并定下角色,可担任该剧执行导演的朱启凤却对导演蔡金萍说:“蔡老师,能不能让他们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并给他们一次展示的机会呢?”蔡金萍觉得这位小导演的提议非常具有建设性,当即与她一起策划了一个自由选角色剧本朗诵会。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来到剧院12年却始终默默无闻的“老演员”王耀琦脱颖而出。
    “因为我个头比较高大,所以以往戏路一直以演孩子家长为主。”王耀琦回忆说,“看了《泰坦尼克号》的剧本后,我很想试一下主角布莱克这个角色,最终剧本朗诵会给了我一次展示的机会。”凭借在《泰坦尼克号》中的出色演出,王耀琦与另一名优秀演员——“鼠爸爸杰克”的扮演者王海洋一起收获了2016年上海市新剧目评选展演新人奖。
    说到王海洋,不得不提的是,这位2008年入院的年轻演员已经出演了25个剧目,累计演出2000多场,成功塑造了《彩虹》中的“中学生方磊”、《泰坦尼克号》中的“鼠爸爸杰克”、《白马飞飞》中的“解放军罗成”等角色。在儿童剧男演员稀缺的当下,年轻的他为何执着地坚守在这片热土?用王海洋的话来说:“中福会儿艺给演员提供的不仅是专业培养,还有放手去试的机会。老前辈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更让我们迅速成长。”
    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辐射教育功能
    中福会儿艺扎根人民、深入基层,长期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剧院积极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与徐家汇街道合作12年,举办了徐家汇亲子广场演出;坚持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合作,连续5年陆续举办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培训以及上海市“阳光之家”艺术体验活动等共建活动。其中,与上海市残联合作的公益项目连续两年荣获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奖,徐家汇亲子广场演出获得上海市群众文化优秀活动项目奖,“龙华魂”系列教育活动获得上海市文明办颁发的优秀活动项目奖等。
    “作为文艺工作者,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蔡金萍说,“中福会儿艺秉承宋庆龄的办院宗旨,一直以来都坚持寓教育于文娱之中。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给予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心灵上的抚慰和鼓励。”
    自2010年起,中福会儿艺开始承办“上海市少儿戏剧教育工作坊”。对象从最初仅面向全市中小学艺术教师,逐步发展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区,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包括讲座、座谈会、朗诵会、辅导及比赛等。工作坊旨在以深入浅出的公益培训服务和大戏剧艺术的推广,激发、培育更多观众进入剧场,陶冶艺术审美情操,点燃艺术想象力。
    推动戏剧对外交流 展示文化自信
    “走出去,引进来”,是中福会儿艺一贯的对外文化戏剧交流的宗旨,剧院先后赴俄罗斯、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巡回演出。
    “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宋庆龄创办中福会儿艺的初衷,剧院连续3年赴台湾巡演,把《司马光》《花木兰》等传统剧目送到宝岛台湾最偏远的地方,让台湾的孩子们通过儿童剧感受到同根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承办国际儿童戏剧展演的文艺院团,中福会儿艺自2004年起成功举办了9届国际戏剧展演,引进了86台来自英国、美国、比利时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不同的儿童剧团和木偶剧团到上海演出,其中80%以上的剧目是首次在中国演出。13年来,演出场次约400场,观众人数超过25万,并曾在南京、沈阳、福建、苏州、济南、北京设立分会场,将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的影响力辐射到上海以外的城市和观众中间。
    “一团一策”东风至— 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2015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对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进行了集中调研,提出了“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激励创作、鼓励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扎扎实实把上海文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要求。随后,“一团一策”在18家市级国有院团全面推行。扑面而至的文艺创作春风实实在在地鼓励了一线的创作演出,也焕发了中福会儿艺的勃勃生机。
    在建院70周年之际,中福会儿艺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一团一策”工作方案和激励办法,不断推进落实。
    “儿童剧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从事儿童戏剧工作的人,我们的心是跟孩子们在一起的。”面对几十年来关注中福会儿艺的大小观众,蔡金萍说,“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用心、用情、用爱去做戏,去回馈和回报关注我们剧院的大小观众。”
    70年岁月沉淀,宋庆龄先生的这颗掌上明珠正绽放新的璀璨光芒。作为儿童戏剧的拓荒者和引路人,中福会儿艺将继续秉承“实验性、示范性”的办院方针,迸发“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的能量,继续出人、出戏、出影响力,不断从“高原”攀登“高峰”,做有沉淀、有温度、有责任担当的文艺院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