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重构中变得更加紧密,文学母体的理论意义与艺术价值强势回归。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在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有被矮化的趋向。但随着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全社会又重新认识和评估文学的价值,其中文学理论批评也随之昂扬起来。” 五年来,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进步显著,方向更明确,视野更开阔,标准更科学,问题更集中,人才更整齐,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话语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理论批评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思想武器资源更加丰富,并与学术研究紧密互动、相得益彰。文艺评论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离不开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五年来,党和国家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发展格外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央颁布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全国性评奖改革的意见等,都对包括文学理论评论在内的文艺理论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批评标准依托,对文艺评论的作用与地位,使命与责任,方式与方法,都做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廓清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文艺理论评论的某些浅表和偏颇的认识,不仅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也大大提振了文艺评论界的底气和士气。 第二,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重构中变得更加紧密,文学母体的理论意义与艺术价值强势回归。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在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有被矮化的趋向。但随着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全社会又重新认识和评估文学的价值,其中文学理论批评也随之昂扬起来。比如,这几年火爆异常的概念 “IP(知识产权)”,尽管最先是在影视艺术界萌芽,其实“IP”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如漫画、动画、电影、话剧、游戏等。但经过理论评论和市场的检验发现,如果一个IP没有足够的文学性,如果一个IP不能利用文学思维进行艺术呈现和转化,这个IP很难形成一整条产业链,衍生更多文化产品,也就很难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正是借助“IP”这一概念,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这一客观事实,进而在理论上对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阐发。 第三,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突出,关于文学批评尺度的共识也日益扩大。相较于IP而言,虽然现实主义、中华美学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在近五年来却获得了一次华丽返场。在文学理论评论中,现实主义文艺精神位居主流,关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和重大转折、重新思考和彰显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集体呼声。理论与评论工作者把目光投向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学创作,注重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总结当代作家的创作实践,注重从中国经验中发现和提取问题,让中国意识和中国风格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比如,《文艺报》与《人民日报》文艺部2016年初联合召开“弘扬现实主义精神”研讨会、《中国文艺评论》杂志2016年策划了“现实主义与当代中国文艺”专题,《当代》策划了青年作家现实主义创作专号等;再如,张炯先生的《论文学的思想倾向性》反驳了反理性、反思想的种种倾向,强调文学艺术要有思想倾向性,重新阐明了思想寓于形象,论述了英雄形象塑造的重大思想意义。这些成果都致力于把握时代脉动,引导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复位。与此同步,在反对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过程中,重估“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古代文论及其现代转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重估和阐释,其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以引进西学为主调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文艺美学转型时代的到来,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地位乃大势所趋。很多评论界人士都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比如2016年,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专题探讨“中华美学与当代呈现”;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大学基地专门研究中华美学的当代传承;张江先生等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精神是文艺之魂》《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引擎》《文艺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艺是精神的火炬》系列对话,其核心要义都是要唤起社会特别是创作界对中华美学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度认可和自觉遵循。 第四,网络文学研究与评论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文学理论评论版图上的一片绿洲。网络文学在近五年呈现出井喷式发展趋势,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紧追不舍,不少传统的文学理论评论家主动转向,更加自觉、主动地介入到这一领域,通过“有组织地进场”,呵护和推动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不断开辟新的工作领域,围绕网络文学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也主动介入,2016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湖南省文联联合主办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全国学术研讨会,强力回应了多年来建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呼声。2017年,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专题探讨“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又与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媒介融合下的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可以说,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理论评论界正主动走进现场,与创作者一起共同承担起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时代使命。 第五,在文学理论研究者与批评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队伍接续良好,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积极健康的批评风气正在形成。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理论评论队伍最为庞大和整齐,但也经历了青黄不接的尴尬。近五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理论评论新生力量成长迅速,队伍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党和政府重视和加大了对文艺理论评论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关注更是亲睐有加,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办的“青年批评家系列研讨”,分别以文学批评的中国视野、“一带一路”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内在性与精神叙事等为主题,集结了一批70后、80后的青年评论家介入当代创作与评论。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几年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和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中,文学评论人才也是数量最多的。“少壮派”文学理论评论人才队伍的壮大为文学理论评论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并成为推动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良性文学理论评论队伍结构。同时,为落实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文艺界“以评代奖”成为普遍共识,组织评论家对作品进行前置性、介入式、建设性的批评,得到了文艺创作者的广泛认同,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平等对话的氛围日益浓厚,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文学发展实际出发,贯注中国精神和家国情怀,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说真话、讲道理的健康批评风气正在形成,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有机统一起来的可喜局面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admin) |